1.饮在胸胁的为( )
A.痰饮
B.悬饮
C.溢饮
D.支饮
E.留饮
答案与解析:答案选D。仲景《金匮要略》,始有痰饮之名,更以痰饮咳嗽,列为专章。谓饮有四种:即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又提及留饮、伏饮,后人因有五饮、六饮之名。但所谓留饮、伏饮,是指水饮留而不行,伏而不出,实指饮病之新久浅深,四饮也不外于留、伏之理,并非四饮之外,另有留饮和伏饮。更有增澼饮、流饮为八饮者,殊不足采。据《金匮要略》所论,痰饮仅属饮中之一种,而诸饮又俱统于痰饮,痰饮每多相提并论。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其所谓留饮,即饮之留而不行者。伏饮,即饮之伏而不出者。
2.具有促进脾胃运化作用的是( )
A.肝的功能
B.心的功能
C.胆的功能
D.肺的功能
E.肾的功能
答案与解析:答案选择A。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有助于脾胃间气机的升降,从而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另一方面,食物的消化吸收还要借助于胆汁的分泌和排泄,胆汁乃肝之余气所化,并且其分泌还要受肝疏泄功能的影响。
3.(问题)“生气之源”指的脏是( )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答案与解析:答案选择C。
“生气之源”中的“气”是指脾主运化,能将饮食的消化及其精微的吸收、转输都由脾所主,为化生精、气、血、津液提供充足的原料,而且能将水谷精微吸收并转输至全身。
4.十二经脉中循行于腹部的经脉,自内向外的顺序是( )
A.足少阴、足阳明、足太阴、足厥阴
B.足少阴、足阳明、足厥阴、足太阴
C.足太阴、足阳明、足少阴、足厥阴
D.足阳明、足少阴、足太阴、足厥阴
E.足阳明、足太阴、足厥阴、足少阴
答案与解析:足少阴距腹中线0.5寸,足阳明胃经距腹中线2寸,足太阴距腹中线4寸,足厥阴经循行于足太阴经之外侧,答案选A。
5.可用阴阳对立制约解释的是( )
A.寒极生热
B.阴损及阳
C.寒者热之
D.重阴必阳
E.阴中求阳
答案与解析:阴阳的对立制约:阴阳两个方面的相互对立,主要表现为它们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消长。阴与阳相互制约和相互消长的结果是达到动态平衡,称为“阴平阳秘”,如果这种平衡遭遇破坏即是疾病的形成,如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春夏秋冬四季变化自有其规律,若冬天应寒反暖则人体的生命活动也受影响,易引起疾病。而相应的治则则是阴阳偏胜的邪气有余之实证采用"损其有余"的方法。阳胜则热,宜用寒药制其阳,即"热者寒之",阴胜则寒属寒实证,宜用温热药以制其阴,即"寒者热之",因二者均为实证,所以称这种治疗原则为"损其有余"即"实则泻之".答案选C。
6.走息道的气是( )
A.元气
B.宗气
C.营气
D.卫气
E.脏腑之气
答案与解析:本题答案选择B。
息道系指今之气管。《灵枢·忧恚无言》:“喉咙者,气之所以上下者也。”《重楼玉钥》卷上:“盖喉咙为息道……”气道,出《灵枢·口问》。即息道,呼吸的通道。即由气管、喉、鼻道等连成的呼吸道。
7.女子胞的功能活动与下述哪项关系密切()
A.心、肝、脾、冲脉、督脉
B.心、肝、肾、冲脉、带脉
C.心、肝、肾、冲脉、督脉
D.冲脉、带脉、任脉、心、脾
E.心、肝、脾、肾、冲脉、任脉
学员提问:为什么不是D?
答案与解析:女子胞与肾和冲任二脉(见冲脉、任脉)的关系最为密切。因肾主人体生殖机能,与女子胞有络脉相联系,而冲任二脉都起于胞中,有"冲为血海"、"任主胞胎"之说。当女性身体发育到一定的年龄,肾精旺盛,冲任二脉气血充足,月经来潮,为孕育胎儿提供了条件。若肾气衰弱,冲任二脉气血不足,会出现月经不调、闭经,甚或不能受孕等病证。妇女至50岁左右,随着肾中精气和冲任二脉的衰弱,进入绝经期,则不能受孕。此外,女子胞与心、肝、脾三脏的关系密切。因为月经的产生和胎儿的孕育都有赖于血,而心主血,肝藏血,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又统血。心、肝、脾三脏功能失调均可影响女子胞的正常功能而出现月经和胎孕疾病,故临床中见月经不调或胎孕病证时,多从肾、肝、脾、心及冲任二脉着手治疗。答案选E。
8.《灵枢·本脏》所说“分肉解利,皮肤润柔,腠理致密”,主要取决于( )
A.营卫和调
B.卫气和利
C.营气和利
D.宗气充盛
E.元气充盛
答案与解析:《灵枢·本藏》:“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卫气充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即指皮肤的屏障防卫机能。卫气:卫气是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中的部分所化生的,它行于脉外,活动力强,流运迅速,运行于皮肤、分肉之间,护卫肌表,防外邪入侵;温养脏腑、肌肉、皮毛等;同时调节控制腠理的开合、汗液的排泄,以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正如《灵枢·本藏篇》所说:“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把肤理。司开合者也。”又说:"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润柔,腠理致密矣。"答案选B。
9.(问题) 其性升散的邪气是( )
A.风邪
B.寒邪
C.湿邪
D.燥邪
E.暑邪
答案与解析:风不具有升散的特性,风致病有以下四个特点:
●浮越:风有上浮外越的特性,故为阳邪,致病表现为病位在表在上、易于散泄的特点。所以通常感冒引起的头痛、鼻塞、咽痒、咳嗽、恶风、发热、汗出等,属于感受了风邪。
●善行数变:善行,是说风邪导致的病症,表现为病位行无定处的特点,如表现为肌肉、关节的游走性疼痛,痛无定处的风湿性关节炎等。数变,谓风邪致病的表现变化多,如荨麻疹的皮肤瘙痒,疹块时隐时现,此起彼伏。
●善动:指风邪有摇动的特性,所以一切不自主的摇动,如突然晕倒、眩晕、手抖、抽搐、角弓反张、面肌痉挛等,都属于风邪致病。高血压引起的脑溢血、脑血栓等,表现为发病突然,昏厥不省人事,口眼歪斜等“动摇”的特征,故称为“中风”。
●常兼邪致病:即风邪较少单独侵犯人体,常与其他外邪一起致病,如风与寒、风与风与热、风与燥等,形成复合的致病因素,致病表现则兼有两种外邪的特点。因为风是外感病的主要病因,所以有“风为百病之长”的说法,甚至有时以风邪代指外邪。
10.称为"阴脉之海"的经脉是( )
A.冲脉
B.带脉
C.督脉
D.阴维脉
E.任脉
答案与解析:任脉起于胞中,下出于会阴部,向前进入阴毛处,沿着腹、胸、颈部的正中线上行,到下唇,环绕口唇,沿面颊,分行至目眶下。能总任一身阴经,十二经脉中的足三阴经及冲脉均汇于此,故称任脉为‘阴脉之海’。
11.气大量丢失的病理变化为( )
A.气虚
B.气滞
C.气逆
D.气闭
E.气脱
答案与解析:气脱,指气不内守,大量向外脱逸,从而导致全身性严重气虚不足,出现功能突然衰竭的病理状态。
气脱病变形成之因,多由正不敌邪,正气骤伤,或慢性病长期消耗,正气衰竭,以致气不内守而外散脱失;或因大出血、大汗出、频繁吐下等,致使气随血脱或气随津泄等所致。
气脱的病理表现,主要是由于气的大量外散脱失,全身之气严重不足,气的各种功能突然全面衰竭,可出现面色苍白,汗出不止,目闭口开,全身软瘫,手撒,二便失禁,脉微欲绝等症。
气脱病变又有阴脱、阳脱之分。阴脱多因津液大伤,真阴虚竭于下,无根之火飞腾于外所致,故阳厥多是亡阴之先兆。阴脱之病理表现,多见发热,烦躁,颧红,气促,手足厥冷而手足心热,汗出如油或汗热而粘等症;阳脱,则属虚寒之极,或气脱之甚者,多由体质素虚,元气不足,或由阴脱,或由寒厥转变而成。阳脱之病理表现,多见口鼻气冷,呼吸气微,四肢厥逆,冷汗淋漓,肌肤松弛,大便失禁,甚则昏迷不醒等症。
气脱病变,若抢救未能及时,则阴脱与阳脱可同时并见,其病变则更为危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