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单元 糖皮质激素类药
短效:氢化可的松、可的松
中效:泼尼松、泼尼松龙、氢化泼尼松
长效:地塞米松、倍他米松
作用:抗炎;抗免疫;抗毒;抗休克;对血液成分的影响
用法:大剂量突击疗法→中毒性菌痢
一般剂量长期疗法→
小剂量替代疗法→垂体前叶功能减退
隔日疗法→肾病综合征。可避免反馈性抑制垂体-肾上腺皮质轴机能。
用途:不可用于鹅口疮
地塞米松 抗炎作用强,几乎无钠潴留
去氧皮质酮 几乎无抗炎作用,潴钠潴水作用强。
不良反应:高血压、高血糖、低血钙、低血磷
第二十三单元 抗甲状腺药
一、硫脲类 (硫氧嘧啶类;咪唑类)
作用:抑制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不影响碘的摄取和已合成的甲状腺激素的释放作用。咪唑类〉硫氧嘧啶类
卡比马唑 在体内转化成甲硫咪唑才产生抗甲状腺作用。
作用机制:
1、抑制过氧化酶
2、抑制单碘酷氨酸和双碘酷氨酸综缩合T3、T4
3、丙基硫氧嘧啶还能抑制T4在周围组织中脱碘转变为T3
药物起效慢 待已合成的甲状腺激素耗竭后才能生效。
用途:甲亢治疗。
不良反应:粒细胞减少(最重)
二、碘及碘化物
三、放射性碘
四、b受体阻断药 用于不宜用抗甲状腺药、不宜手术治疗的
甲状腺激素的作用:调控生长发育。幼儿期缺乏→呆小病
第二十四单元 降血糖药
一、胰岛素
作用:1、降低血糖;
2、促进脂肪合成和抑制其分解;
3、促蛋白质合成,抑制其分解;
4、降低血钾
用途:1、糖尿病
2、纠正细胞内缺钾和治疗高血钾症
3、重病恢复期增加食欲
4、治疗精神分裂症
不良反应:长期注射易造成注射部位肌肉萎缩。
二、口服降血糖药
(一)磺酰脲类 (甲苯磺丁脲,氯磺丙脲,格列本脲)
作用:刺激胰岛b细胞释放胰岛素。
氯磺丙脲能促进抗利尿素(ADH)的分泌→抗利尿
格列本脲 有利尿作用。
用途:1、糖尿病
2、尿崩症 氯磺丙脲
不良反应:粒细胞减少及肝损伤;过敏;胃肠反应;N系统
(二)双脲类 (苯乙双脲,二甲双胍)
作用:作用时间短,血浆蛋白结合率低。
用途:轻中型糖尿病,适用于肥胖者。
不良反应:乳酸血症,酮血症,低血糖,胃肠症状。
第二十五单元 合成抗菌药
一、氟喹诺酮类
作用机制:抑制细菌DNA螺旋酶了,阻碍DNA复制。
(一)诺氟沙星(氟哌酸)
作用:对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作用较强大。
用途:泌尿道感染,胃肠道感染及淋病
禁忌:肾功能不全,孕妇,哺乳期,青春期儿童
(二)培氟沙星(甲氟哌酸)
作用:对大多数G-和G+葡萄球菌
(三)氧氟沙星
抗菌活性强。对G-菌作用为诺氟沙星的2-4倍
(四)环丙沙星
对G-菌和G+菌较前药增强,对厌氧菌绿脓杆菌都有效
二、磺胺类
作用机制:与细菌竞争二氢叶酸合成酶
作用:G+菌中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
G-菌中脑膜炎球菌、淋球菌及沙眼衣原体、放线菌
对病毒和立克次体无效。
用途: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首选磺胺嘧啶
全身性感染;泌尿系感染;肠道感染;局部感染等
不良反应:肾损害;过敏;造血(再障贫)
三、甲氧苄氨嘧啶(TMP)
作用:竞争抑制细菌二氢叶酸还原酶→阻断四氢叶酸合成
与磺胺类合用 抗菌作用↑↑↑
复方新诺明:(SMZ+TMP) 致叶酸缺乏症
增效联磺片(SD+SMZ+TMP)
四、硝咪唑类 (甲硝唑,替硝唑)
抗厌氧菌、阴道滴虫和阿米巴原虫的首选药物
五、硝基呋喃类
1、呋喃唑酮(痢特灵) 用于肠炎,菌痢
2、呋喃妥因(呋喃坦啶) 用于泌尿感染。不用于全身感染。
第二十六单元 抗生素
一、青霉素类
(一)苄青霉素(青霉素G)
作用机制:阻碍细菌细胞壁的基础成分 粘肽的合成。
主要用于大多数G+菌、G-球菌、螺旋体和放线菌感染。
特点:抗菌作用强,疗效高和毒性低。
治疗敏感菌感染的首选药。
用途:溶血性链球菌、敏感葡萄球菌、气性坏疽、淋病、梅毒、鼠咬热首选
草绿色链球菌和肠球菌引起的心内膜炎首选
(二)半合成青霉素
1、耐酶青霉素(苯唑青霉素,邻氯青霉素,苯唑西林)
特点:抗菌谱同上,抗菌强度弱于苄青霉素。用于金葡菌
耐酸
苯唑西林 不易产生耐药的青霉素
2、广谱青霉素
(1)氨苄青霉素
作用:对G-菌杆菌作用较强。
对绿脓杆菌无效,对多数耐苄青霉素的金葡菌无效。
(2)羟氨苄青霉素
作用:对肺炎球菌与变形杆菌作用较氨苄青霉素强。
(3)羧苄青霉素(羧苄西林)
作用:抗绿脓杆菌感染的广谱青霉素代表药
用途:用于全身性绿脓杆菌感染
二、头孢菌素类
抗菌谱广,杀菌力强,对胃酸及b-内酰胺酶稳定,过敏少。
第一代:头孢氨苄,头孢噻吩,头孢唑啉,头孢拉定
第二代:头孢孟多,头孢呋新
第三代:头孢噻肟,头孢哌酮,头孢他定
作用:1、抗G+菌: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
2、对各种b-内酰胺酶稳定性:三代>二代>一代
3、抗G-菌:三代最强:对肠杆菌和绿脓杆菌均有强效。
体内过程:第二代头孢呋新和第三代能透过血脑屏障。
用途:第一代:耐青霉素的金葡菌及其它敏感菌所致的呼吸者、软组织、泌尿感染
第二代:大肠杆菌,克雷白氏菌,吲哚阳性变形杆菌
第三代:绿脓杆菌,新生儿脑膜炎和肠杆菌,脑膜炎
不良反应:第一代大剂量→肾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