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执业医师:《答疑周刊》2010年第12期

【中医基础理论】

1.通行元气的是( )

A.膀胱

B.三焦

C.小肠

D.大肠

E.胆

答案:B

学员提问:为什么?原创。

解析:

元气(又名原气)是人体最根本的气,根源于肾,由先天之精所化,赖后天之精以养,为人体脏腑阴阳之本,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元气通过三焦而输布到五脏六腑,充沛于全身,以激发、推动各个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所以说,三焦是元气运行的通道。气化运动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三焦能够通行元气,元气为脏腑气化活动的动力。因此,三焦通行元气的功能,关系到整个人体的气化作用。故曰:“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气也,……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内外上下左右之气也。三焦通,则内外上下皆通也。其于周身灌体,和调内外,营左养右,导上宣下,莫大于此者也”(《中藏经》)。

2. 证候的病理本质的内涵包括( )

A.病因

B.病因与病性

C.病位与邪正关系

D.病性与邪正关系

E.病因、病性、病位与邪正关系

答案:E

学员提问:请解释一下?原创。

解析:

中医证候是指疾病发生和演变过程中某阶段以及患者个体当时所处特定内、外环境本质的反映,它以相应的症、舌、脉、形、色、神表现出来,能够不同程度地揭示病因、病位、病性、邪正盛衰、病势等病机内容,为辨证论治提供依据。中医的“证”是指疾病在演变过程中各种病理因素在体质、自然环境、社会心理等因素和多种矛盾综合作用于机体的整体反应,是诊察和思辨所得。“证”实际上包括“证候”和“证名”。在疾病过程中,都具有各个内在联系的一组症状和体征,如发热恶寒,头痛,身痛,无汗,脉浮紧,舌苔薄白等,可将其称为风寒表实证的“证候”。对病变过程中某阶段所表现的证候,通过辨证而确定其病位、病性本质,并将其综合归纳而形成“证名”。证候是证的外在表现,证名是代表该证本质的名称。以“病”为经,以“证”为纬,病证结合才能正确把握疾病的整个发展过程。所以说:单一的症状和体征无法表现一个完整的证候,证候一定是不同的症状和体征的综合,证候无论如何千变万化,都不能脱离疾病而独立存在,疾病的病因、病理和临床表现共同构成了证候的本质。

3. 与津液代谢关系最密切的是( )

A.肝脾肾

B.脾肺肾

C.心肝脾

D.脾肺心

E.肝肺肾

答案:B

学员提问:请说说具体机理?原创。

解析:

脾、肺、肾司水液代谢是指脾肺肾与水液代谢密切相关,其相互协调,共同维持人体水液的生成、输布与排泄。

脾对水液代谢的作用,也称为脾主运化水液。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指脾的运化功能,能够协助胃、小肠等将水饮进行消化、吸收,化生津津液;二是指脾的升清作用,能够将既成之津液上输至肺,经肺布敷全身,或直接布散四旁,而发挥其滋养脏腑、润泽官窍的作用。

肺司水液代谢,亦称为肺主通调水道,是指肺通过其宣发肃降作用对体内的水液发挥着疏通与调节作用。肺主通调水道亦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肺宣发作用将津液向上向外布散,将浊液化为汗液排出体外;另一方面,通过肺的肃降作用,向下向内布敷津液,并将浊液下输膀胱。故有“肺为水之上源”之称。

肾主水液代谢,即肾主水,主要表现在肾对水液代谢的升清降浊的作用。肾主水,主要是通过肾阳气化作用来完成的。其一,将由肺的肃降下达于膀胱的浊液,使浊中之清者复上升至肺,并重新分布全身;使浊中之浊者,化为尿液而排出体外。其二,肾为先天之本,肾中阳气为全身阳气之根,肺的宣降、脾的运化、三焦气化、膀胱的气化皆赖肾中阳气温煦蒸化才得以正常进行。故曰“肾主水”,“肾为水之下源”。

【中药学】

1.患者,男,35岁。外感风寒治疗1周未愈,昨起升高达39℃,发热不恶寒,周身有汗,烦渴,脉洪大。用药宜首选( )

A.清热凉血药

B.清泄气分药

C.清热燥湿药

D.清热解毒药

E.清热养阴药

答案:B

学员提问:清热泻火药就是清泄气分药吗?有什么对应关系吗?原创。

解析:

您的理解是错误的,这种题的解答要结合患者的症状辨证,然后选出合理的药物,并没有什么对应关系。

气分证是温热病的化热阶段,大多由卫分证的发展而来。临床表现有发热甚、不恶寒、出汗、口干渴、面红、呼吸气粗或有气喘、小便黄赤而少,大便秘结、舌苔黄,脉洪大或滑数等。以不恶寒但恶热、舌苔黄为特征。临床上有湿热相兼、热结胃肠、热郁于肺,或热毒壅盛等情况。气分热盛最易伤津,必须随时注意保存津液。“气分”以中焦阳明为主,但也包括肺、胆、脾、胃、大肠等脏腑,范围比较广,病程也比较长。病邪由卫分传入气分,或由伏热内发,表示病势转深,邪正相争趋于激烈阶段,邪正俱盛。气分证发展,可传入营分或血分。清泄气分之热如石膏、知母之类,使热以清,因气营之间的传变又是邪正相争的关键时期,气分是卫营之枢纽,清之得当,可阻止邪热内传入营,以避免发生痉、厥、闭、脱之险候的发生。

2. 以下除哪项外均是木香的主治病证( )

A.三焦气滞

B.肺气阻滞

C.肝胆气郁

D.脾胃气滞

E.大肠气滞

答案:B

学员提问:为什么?

解析:

木香

【药性】辛、苦,温。归脾、胃、大肠、胆、三焦经。

【功效】行气止痛,健脾消食。

【应用】

①脾胃气滞证。本品辛行苦泄温通,芳香气烈而味厚,善通行脾胃之滞气,既为行气止痛之要药,又为健脾消食之佳品。治脾胃气滞,脘腹胀痛,可单用本品或配砂仁、藿香等同用,如木香调气散(《张氏医通》);若脾虚气滞,脘腹胀满、食少便溏,可与党参、白术、陈皮等同用,如香砂六君子汤(《时方歌括》)、健脾丸(《证治准绳》);若脾虚食少,兼食积气滞,可配砂仁、枳实、白术等同用,如香砂枳术丸(《摄生秘剖》)。

②泻痢里急后重。本品辛行苦降,善行大肠之滞气,为治湿热泻痢里急后重之要药。常与黄连配伍,如香连丸(《和剂局方》);若治饮食积滞之脘腹胀满、大便秘结或泻而不爽,可与槟榔、青皮、大黄等同用,如木香槟榔丸(《儒门事亲》)。

③腹痛胁痛,黄疸,疝气疼痛。本品气香醒脾,味辛能行,味苦主泄,走三焦和胆经,故既能行气健脾又能疏肝利胆。用治脾失运化、肝失疏泄而致湿热郁蒸、气机阻滞之脘腹胀痛、胁痛、黄疸,可与郁金、大黄、茵陈等配伍;若治寒疝腹痛及睾丸偏坠疼痛,可与川楝子、小茴香等同用,如导气汤(《医方简义》)。

④气滞血瘀之胸痹。本品辛行苦泄,性温通行,能通畅气机,气行则血行,故可止痛。用治寒凝气滞心痛,可与赤芍、姜黄、丁香等同用,如二香散(《经验良方》);若治气滞血瘀之胸痹,可配郁金、甘草等同用,如颠倒木金散(《医宗金鉴》)。

木香归脾、胃、大肠、胆、三焦经,可治疗相关脏腑的气滞证。所以,本题的最佳答案为B.肺气阻滞。

 

【中医基础理论】

饮在肠间的为()

A.痰饮

B.悬饮

C.溢饮

D.支饮

E.留饮

学员提问:为什么?原创

答案与解析:

答案:A

仲景《金匮要略》,始有痰饮之名,更以痰饮咳嗽,列为专章。谓饮有四种:即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又提及留饮、伏饮,后人因有五饮、六饮之名。但所谓留饮、伏饮,是指水饮留而不行,伏而不出,实指饮病之新久浅深,四饮也不外于留、伏之理,并非四饮之外,另有留饮和伏饮。更有增?饮、流饮为八饮者,殊不足采。据《金匮要略》所论,痰饮仅属饮中之一种,而诸饮又俱统于痰饮,痰饮每多相提并论。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其所谓留饮,即饮之留而不行者。伏饮,即饮之伏而不出者。饮的病证特点饮在肠间,则肠鸣沥沥有声;饮在胸胁,则胸胁胀满,咳唾引痛;饮在胸隔,则胸闷,咳喘,不能平卧,其形如肿;饮溢肌肤,则见肌肤水肿,无汗,身体疼重。

【中药学】

治疗脾肾虚寒,久泻,五更泄泻者,宜选用的药物是()

A.肉桂

B.吴茱萸

C.细辛

D.丁香

E.白术

学员提问:为什么?

答案与解析:

答案:B

吴茱萸功效——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

主治之一就是:虚寒泄泻。本品性味辛热,能温脾益肾,助阳止泻,为治脾肾阳虚,五更泄泻之常用药,多与补骨脂、肉豆蔻、五味子等同用,如四神丸(《校注妇人大全良方》)。

【方剂学】

患者黄某,往来寒热,胸胁满闷,呕吐不止,心下痞硬,大便秘结,舌苔黄,脉弦数有力。治宜选用()

A.小柴胡汤

B.大柴胡汤

C.防风通圣散

D.枳实消痞丸

E.枳实导滞丸

学员提问:大,小柴胡如何区别?

答案与解析:原创

答案:B

大柴胡汤系小柴胡汤去人参、甘草,加大黄、枳实、芍药而成,亦是小柴胡汤与小承气汤两方加减合成,是和解为主与泻下并用的方剂。小柴胡汤为治伤寒少阳病的主方,因兼阳明腑实,故去补益胃气之人参、甘草,加大黄、枳实、芍药以治疗阳明热结之证。因此,本方主治少阳阳明合病,仍以少阳为主。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表明病变部位仍未离少阳;呕不止与郁郁微烦,则较小柴胡汤证之心烦喜呕为重,再与心下痞硬或满痛、便秘或下利、舌苔黄、脉弦数有力等合参,说明病邪已进入阳明,有化热成实的热结之象。在治法上,病在少阳,本当禁用下法,但与阳明腑实并见的情况下,就必须表里兼顾。《医方集解》说:“少阳固不可下,然兼阳明腑实则当下。”方中重用柴胡为君药,配臣药黄芩和解清热,以除少阳之邪;轻用大黄配枳实以内泻阳明热结,行气消痞,亦为臣药。芍药柔肝缓急止痛,与大黄相配可治腹中实痛,与枳实相伍可以理气和血,以除心下满痛;半夏和胃降逆,配伍大量生姜,以治呕逆不止,共为佐药。大枣与生姜相配,能和营卫而行津液,并调和脾胃,功兼佐使。总之,本方既不悖于少阳禁下的原则,又可和解少阳,内泻热结,使少阳与阳明合病得以双解,可谓一举两得。正如《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所说:“斯方也,柴胡得生姜之倍,解半表之功捷;枳芍得大黄之少,攻半里之效徐,虽云下之,亦下中之和剂也。”然较小柴胡汤专于和解少阳一经者力量为大,名曰“大柴胡汤”。

【针灸学】

学员提问:请说说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情况?

答案与解析:搜集整理

1.头面部

手足阳明经分布于面部、额部;手太阳经分布于面颊部;足太阳经分布于头顶及枕项部;手足少阳经分布于头侧耳颞部。由于手三阳经止于头,足三阳经起于头,手三阳与足三阳在头面部交接,故说“头为诸阳之会”。另外,足厥阴经从颅内止于头顶部。

2.四肢部

十二经脉在四肢分布的一般规律是:阴经分布在四肢的内侧面,阳经分布在四肢的外侧面,具体如下:

(1)上肢内侧面是:手太阴经在前缘,手厥阴经在中线,手少阴经在后缘。外侧面是:手阳明经在前缘,手少阳经在中线,手太阳经在后缘。

(2)下肢内侧面是:足太阴经在前缘,足厥阴经在中线,足少阴经在后缘(内踝上八寸以下,足厥阴肝经在前缘,足太阴脾经在中线)。外侧面是:足阳明经在前缘,足少阳经在中线,足太阳经在后缘。

3.躯干部

十二经脉在躯干部分布的一般规律是:手三阳经行于肩胛部;手三阴经行于腋部;足太阳经行于腰背部;足少阳经行于体侧面;足三阴经及足阳明经行于胸腹部,其中,自胸腹正中线向外的顺序依次为:足少阴、足阳明、足太阴、足厥阴。

【中医诊断学】

小便不畅,点滴而出是()

A.癃

B.闭

C.淋证

D.尿失禁

E.遗尿

学员提问:请讲解各症状特点?

答案与解析:

答案:A

癃闭是由于肾和膀胱气化失司导致的以排尿困难,全日总尿量明显减少,小便点滴而出,甚则闭塞不通为临床特征的一种病证。其中以小便不利,点滴而短少,病势较缓者称为“癃”;以小便闭塞,点滴全无,病热较急者称为“闭”。癃和闭虽有区别,但都是指排尿困难,只是轻重程度上的不同,因此多合称为癃闭。淋证是指因饮食劳倦、湿热侵袭而致的以肾虚,膀胱湿热,气化失司为主要病机,以小便频急,滴沥不尽,尿道涩痛,小腹拘急,痛引腰腹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尿失禁是由于膀胱括约肌损伤或神经功能障碍而丧失排尿自控能力,使尿液不自主地流出。遗尿,也叫尿床,睡眠中小便自遗、醒后方觉的一种病症。

学习平台
置顶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