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执业医师:《答疑周刊》2010年第5期

【方剂学】

1. 患者吴某,外感风寒,服用解表宣肺方药后,邪未尽去,仍咳嗽咽痒,微有恶寒发热,舌苔薄白,脉浮。治宜选用( )

A.香苏散

B.桂枝汤

C.桑菊饮

D.止嗽散

E.败毒散

答案:D

学员提问:为什么?原创。

解析:

止嗽散

【组成】 桔梗、荆芥、紫菀、百部、白前、陈皮、甘草

【功用】 宣利肺气,疏风止咳。

【主治证候】风邪犯肺证。咳嗽咽痒,或微有恶寒发热,舌苔薄白,脉浮缓。外感风寒经服宣肺药后,而咳仍不止者,亦颇适宜。

【配伍意义】本方所主证候乃风邪犯肺,肺失宣畅,津液不布,聚而成痰所致。治宜宣肺利气,疏风止咳。方中紫菀、百部止咳化痰为君。白前降气化痰,桔梗宣肺祛痰,一宣一降以复肺气之宣降为臣。少配荆芥疏风解表,轻宣肺邪,使风散痰化,肺气复舒,咳嗽自已:陈皮理气化痰,共为佐。甘草止咳化痰,以助祛痰止咳为使。

本方集一派温润和平之品而成,温而不燥,润而不腻,散寒不助热,解表不伤正的特点,为治疗诸般咳嗽的常用方剂。外感内伤及新久咳嗽俱可使用,尤以外感咳嗽较久而表证不著者为宜,阴虚劳嗽非宜。

2. 黄龙汤与调胃承气汤二方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 )

A.生地、玄参

B.生地、麦冬

C.人参、当归

D.人参、甘草

E.大黄、芒硝

答案:E

学员提问:请详解?原创。

解析:

调胃承气汤

【组成】 大黄、芒硝、甘草

【主治】 阳明燥热内结,有燥、实而无痞、满之证。

黄龙汤

【组成】大黄、芒硝、枳实、厚朴、当归、人参、甘草

【功用】攻下通便,补气养血。

【主治】阳明腑实,气血不足证。自利清水,色纯青,或大便秘结,脘腹胀满,腹痛拒按,身热口渴,神疲少气,谵语,甚则循衣摸床,撮空理线,神昏肢厥,舌苔焦黄或焦黑,脉虚。

调胃承气汤的三味药在黄龙汤中都有,根据备选答案,所以选E.

3. 功用为补脾柔肝,祛湿止泻的方剂是( )

A.温脾汤

B.逍遥散

C.四逆散

D.痛泻要方

E.大柴胡汤

答案:D

学员提问:为什么?原创。

解析:

痛泻要方由白术、白芍药、陈皮、防风4味药组成。方中白术苦甘而温,补脾燥湿以治土虚,为君药。白芍酸寒,柔肝缓急止痛,与白术相配,于土中泻木,为臣药。陈皮辛苦而温,理气燥湿,醒脾和胃,为佐药。配伍少量具升散之性的防风,与术、芍相伍,辛能散肝郁,香能舒脾气,且有燥湿以助止泻之功,又为脾经引经之药,故兼作佐使之用。合方补脾胜湿而止泻,柔肝理气而止痛,则脾健肝柔,痛泻自止。所以,痛泻要方的功效是补脾柔肝,祛湿止泻。

A.生地 黄连

B.熟地 知母

C.黄芩 芍药

D.秦皮 黄柏

E.桃仁 薏苡仁

4.玉女煎的组成药物中含有( )

答案:B

5.清胃散的组成药物中含有( )

答案:A

学员提问:请详细分析两个方剂?

解析:

玉女煎

【组成】石膏、熟地、麦冬、知母、牛膝

【功用】清胃热,滋肾阴。

【主治】胃热阴虚证。头痛,牙痛,齿松牙衄,烦热干渴,舌红苔黄而干。亦治消渴,消谷善饥等。

【配伍意义】本方证由胃热阴伤所致。治宜清“阳明有余”之热,补“少阴不足”之阴。方中石膏辛甘大寒清胃火,为君药。熟地甘而微温,补肾阴,为臣药。知母苦寒质润,助石膏清胃火,且助熟地滋肾阴泻相火;麦冬养阴清热,为佐药。牛膝滋补肾水,导热引血下行,为佐使药。

清胃散

【组成】生地黄、当归身、牡丹皮、黄连、升麻一钱

【功用】清胃凉血。

【主治】胃火牙痛。牙痛牵引头痛,面颊发热,其齿喜冷恶热,或牙宣出血,或牙龈红肿溃烂,或唇舌腮颊肿痛,口气热臭,口干舌燥,舌红苔黄,脉滑数。

【配伍意义】本方证由胃热循经上攻,脉络损伤所致。治宜清胃凉血。方中黄连苦寒泻火,清胃中积热,为君药。臣以升麻清热解毒,治胃火牙痛,有“火郁发之”之意。升麻与黄连相伍,黄连得升麻,降中寓升,则泻火而无凉遏之弊;升麻得黄连,则散火而无升焰之虞。生地凉血滋阴;丹皮凉血清热,共为臣药。当归养血和血,为佐药。升麻兼以引经为使。诸药合用,共奏清胃凉血之效,以使上炎之火得降,血分之热得除,于是循经外发诸症,皆可因热毒内彻而解。

 

【中医基础理论】
“热者寒之”说明了阴阳之间的何种关系( )

A.阴阳交感

B.阴阳互根

C.阴阳对立

D.阴阳消长

E.阴阳转化

学员提问:如何理解? 医学教育 网原创

答案与解析:

答案:C。

阴阳的对立是指阴阳作为一个统一体的矛盾双方的相互排斥、相互斗争。如春夏阳气上升且盛,抑制了寒凉之气,因而春夏温热;秋冬阴气上升且盛,抑制了温热之气,因而秋冬寒冷。阴与阳相互制约和相互斗争的结果,取得了统一,即取得了动态平衡。故阴与阳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如果这种关系被破坏,就会出现“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等。在临床上“寒者热之”、“热者寒之”、“高者抑之”、“下陷者举之”等治法确定的理论依据。如对于阳邪过盛所致的实热证,以热者寒之的原则用寒凉药物清热;对于阴盛所致的寒实证,则应以寒者热之的原则用温热药来祛寒。

【中医诊断学】

学员提问:什么是动脉?

答案与解析:

动脉的特点,脉形如豆,厥厥动摇,滑数有力。有若数脉见于关上,上下无头尾,如豆大,厥厥动摇者,名曰动脉。 临床上多见于痛、惊、气郁、拘挛、遗泄、虚损后。动脉与短脉相似,但短脉为阴,不数不滑不硬;动脉为阳,数硬而滑,盛大有力,是有余的脉象。痛则阴阳不和,气为血阻滞;惊则气窜,所以都见动脉。

【方剂学】

患者梁某,腹痛便秘,胁下偏痛,发热,手足厥逆,脉弦紧。治宜选用( )

A.理中丸

B.四逆散

C.温脾汤

D.四逆汤

E.大黄附子汤

学员提问:选什么?

答案与解析:

答案:E。

腹痛便秘,胁下偏痛--考虑里实;

发热--里实积滞,郁而发热;

手足厥逆--寒积,阳气不得外达;

脉弦紧--脉紧考虑寒证;

综合考虑为寒积里实证,当温里散寒,通便止痛。选大黄附子汤。

【中医内科学】

认为生姜为“呕家圣药”的医家是

A张仲景

B孙思邈

C刘完素

D朱丹溪

E龚廷贤

学员提问:请问选哪个?为什么?谢谢!

答案与解析:

答案:B。

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篇指出;“凡呕者,多食生姜,此是呕家圣药。” 生姜入脾、胃经,能和中止呕,从唐代起被誉为“呕家圣药”,可随证加减用于寒、热、虚、实各证所引起的呕吐。其性微温,对寒邪犯胃、中焦虚寒、痰饮中阻、内有水气者用之最宜,如生姜泻心汤、旋覆代赭汤、真武汤等,有的将生姜作为主药,不可替用或弃之。

【中医妇科学】

崩漏的治疗,应本着的原则( )

A.治崩三法

B.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C.辨证论治

D.补气摄血

E.或补肾,或扶脾,或疏肝

学员提问:答案是A吗?

答案与解析:

大案:B。

崩漏的病因病机主要是虚(肾虚、脾虚)热、瘀邪损伤冲任,不能制约经血,以致经血非时妄行。由于崩漏失血耗气,病程日久,导致气血、阴阳俱虚。又崩漏日久,离经之血为瘀血。故本病的发生常互为因果,气血同病,多脏受累,虚实错杂。崩漏的主证是出血故辨证时当根据出血的量、色、质变化,参合舌脉及证候,辨其虚、实、寒、热。一般而言,崩漏虚证多而实证少,热证多而寒证少。然而,即使是火,亦是虚火,非实火可比。崩与漏亦不相同,久崩多虚,久漏多瘀。此外崩漏患者不同的年龄阶段,亦是辨证的重要参考。如青春期崩漏,多肾虚或血热;育龄期崩漏,多肝郁或血热,更年期崩漏,则多肝肾亏损或脾气虚弱。生育期及更年期崩漏, 又多挟血瘀。 崩漏的治疗,须本着“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灵活掌握塞流、澄源、复旧三法。塞流,即是止血。暴崩之际,急当止血防脱,一般多采用补气摄血或回阳救逆。也有滋阴固气止血法,常用独参汤、 参附汤或生脉散,以塞流止崩;严重者须输血急救。澄源,用于出血缓 减后,即正本清源,辩证论治,是治崩漏的重要阶段。复旧,用于止血后调经治本,恢复月经周期,调经促排卵或善后调理。

【内科学】原 创

学员提问:为什么脊髓后角损伤会出现分离性感觉障碍,这种感觉障碍还有那些情况下会出现。

答案与解析:

分离性感觉障碍,作为一种常见的临床现象,可发生于许多疾病。分离性感觉障碍是指同一部位的痛觉、温觉、深感觉或精细触觉部分丧失。深、浅感觉传导通路的不同是分离性感觉障碍的解剖学基础。当深、浅感觉传导通路上一部分受损而另一部分相对保留时即出现分离性感觉障碍。概括来讲,主要见于以下六种情况:

脊髓空洞症和延髓空洞症: 脊髓空洞症常首先破坏脊髓后角或中央管,而表现为上肢或上胸部的一侧性或双侧对称性节段性痛、温觉缺失,而触觉及深感觉相对保存。延髓空洞症若三叉神经脊束核受损,可出现同侧面部的痛温觉缺失,呈核性分布,其上端的三叉神经主核和中脑核多可幸免,面部触觉和深感觉正常,表现为面部的分离性感觉障碍。

脊髓内肿瘤: 实际上可以看作髓内的压迫性病变,在其早期脊髓后角感觉神经元或前联合首先受损,而脊髓后索尚未累及,可出现病变节段支配区分离性感觉障碍,即痛觉缺失,触觉及深感觉相对保存。后期病变侵及脊髓丘脑束时,可出现病变水平以下对侧半身的痛温觉缺失,而且其感觉障碍自病变节段向下发展,骶髓或马鞍区感觉保留到最后才受累,称为骶髓回避现象。

脊髓前动脉综合症: 脊髓前动脉沿脊髓前正中裂下行,供应脊髓全长。约每隔一厘米发出3—4支沟动脉,沟动脉不规则的左右交替的深入脊髓,供应脊髓横断面的前三分之二区域,包括中央灰质、前柱、侧柱、Clarke背柱、前索、侧索和皮质脊髓束。这些沟动脉系终末支,较易发生缺血性病变,尤其胸4和腰1是根动脉供血的交界区,血液供应较差。脊髓前三分之二缺血称为脊髓前动脉综合症,因后索未受损,可出现病变水平以下的双侧痛温觉缺失,而深感觉保存。

脊髓半离断综合症: 表现为病变侧深感觉障碍,而痛温觉正常,病变对侧恰恰与之相反。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 病变主要侵犯脊髓后索和锥体束,可出现双下肢的深感觉障碍,但痛温觉存在。

延髓背外侧综合症: 因病变损害三叉神经脊束核和对侧交叉过来的脊髓丘脑束,可出现病变侧面部和对侧躯体交叉性痛温觉缺失,但病变侧面部和对侧躯体深部感觉都各自保存,即面部和对侧躯体均表现为痛温觉缺失,而触觉及深感觉保存的分离性感觉障碍。

学习平台
置顶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