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执业医师:《答疑周刊》2011年第02期

【中医内科学】

1.暑湿感冒,暑热偏盛,热盛烦渴者,治疗方剂宜首选( )

A.新加香薷饮

B.黄连香薷饮

C.藿朴夏苓饮

D.三物香薷饮

E.藿香正气散

答案:B

学员提问:请分别讲几个方用途

答案解析:A.新加香薷饮——暑温初起,复感风寒。证见恶寒发热,无汗,心烦而赤,口渴,苔白,脉右洪大左反小者。

B.黄连香薷饮——暑湿感冒,暑热偏盛,热盛烦渴者。

C.藿朴夏苓饮——主治湿热病邪在气分而湿偏重者。

D.三物香薷饮——所治为夏月乘凉饮冷,外感风寒,内伤暑湿所致的阴暑证。

E.藿香正气散——虽多用于外感风寒、内伤湿滞及四时感冒,但对夏季暑湿感冒效果尤为显著。夏季湿气较盛,湿伤于头目,则头昏、头痛;伤于中焦脾胃则胸膈痞闷、脘腹胀满,或呕或吐;伤于下焦则引发便溏或泄泻。

2.胃脘疼痛,如针刺、似刀割,痛有定处,按之痛甚,痛时持久,食后加剧,入夜尤甚,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涩。治方应首选( )

A.血府逐瘀汤

B.桃红四物汤

C.桃仁红花煎

D.芍药甘草汤

E.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

答案:E

学员提问:为什么?医学教育网原创

答案解析:据患者症状:如针刺、痛似刀割,痛有定处,入夜尤甚。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涩。辩证为胃痛,瘀血停滞。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方药:失笑散合丹参饮。

方中五灵脂、蒲黄、丹参活血化瘀止痛,檀香、砂仁行气和胃。

3.下列哪项不是血鼓的特征( )

A.脘腹坚满

B.青筋显露

C.痛如针刺

D.面颈部赤丝血缕

E.腹膨大如蛙腹

答案:E

学员提问:我怎么在应试指南找不到相应的“血鼓”表述?

答案解析:腹部膨隆,嗳气或矢气则舒,腹部按之空空然,扣之如鼓,是为“气鼓”多属肝郁气滞;腹部胀满膨大,或状如蛙腹,按之如囊裹水,常伴下肢浮肿,是为“水鼓”多属阳气不振,水湿内停;脘腹坚满,青筋暴露,腹内积块痛如针刺,面颈部赤丝血缕,是为“血鼓”,多属肝脾血瘀水停。临床上气、血、水三者常相兼为患,但各有侧重,掌握上述特点,有助于辨证。

4.肢体困重,痿软无力,下肢痿弱为甚,手足麻木,扪及微热,喜凉恶热,胸脘痞闷,治疗该证的代表方为( )

A.三仁汤

B.茵陈蒿汤

C.加味二妙散

D.胃苓汤

E.藿香正气散

答案:C

学员提问:二妙散的主治?

答案解析:湿热浸淫

症状:四肢痿软,肢体困重,或微肿麻木,尤多见于下肢,或足胫热蒸,或发热,胸脘痞闷,小便赤涩;舌红苔黄腻,脉细数而濡。

治法:清热燥湿,通利筋脉。

方药:加味二妙散。

方中黄柏苦寒清热燥湿;苍术健脾燥湿;革藓导湿热从小便而出;当归、牛膝活血通络;龟板滋阴潜阳,养肾壮骨。全方合用,有清化下焦湿热,而又不伤阴之效。若湿盛,伴胸脘痞闷,肢重且肿者,可加厚朴、薏苡仁、茯苓、泽泻理气化湿。若长夏雨季,酌加藿香、佩兰芳香化浊。若形体消瘦,自觉足胫热气上腾,心烦,舌红或苔中剥,脉细数,为热甚伤阴,上方去苍术加生地、麦冬以养阴清热。如肢体麻木,关节运动不利,舌质紫,脉细涩,为夹瘀之证,加赤芍、丹参、红花活血通络。

【中医外科学】

1.某男,左足怕冷、疼捕、间歇性跛行年余。月余来足痛转为持续性静止痛,夜间痛剧,不能入睡,足背动脉搏动消失。应诊断为( )

A.痹证

B.脱疽

C.糖尿病坏疽

D.闭塞性动脉硬化症

E.雷诺病(肢端动脉痉挛症)

答案:B

学员提问:请解释一下各选项?

答案解析:脱疽是四肢末端坏死,严重时趾(指)节坏疽脱落的一种慢性周围血管疾病。其临床特点是:好发于下肢,初起足趾(指)间怕冷,苍白,麻木,间歇性跛行,继则疼痛加剧,日久患趾(指)变黑坏死脱落。

痹证,是因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而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的病证。主要表现为肌肉、筋骨、关节等部位酸痛或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等。

糖尿病坏疽:

糖尿病肢端坏疽临床类型有干性坏疽、湿性坏疽、混合型坏疽三种。

学习平台
置顶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