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
1. 患者吴某,外感风寒,服用解表宣肺方药后,邪未尽去,仍咳嗽咽痒,微有恶寒发热,舌苔薄白,脉浮。治宜选用( )
A.香苏散
B.桂枝汤
C.桑菊饮
D.止嗽散
E.败毒散
答案:D
解析:
止嗽散
【组成】 桔梗、荆芥、紫菀、百部、白前、陈皮、甘草
【功用】 宣利肺气,疏风止咳。
【主治证候】风邪犯肺证。咳嗽咽痒,或微有恶寒发热,舌苔薄白,脉浮缓。外感风寒经服宣肺药后,而咳仍不止者,亦颇适宜。
【配伍意义】本方所主证候乃风邪犯肺,肺失宣畅,津液不布,聚而成痰所致。治宜宣肺利气,疏风止咳。方中紫菀、百部止咳化痰为君。白前降气化痰,桔梗宣肺祛痰,一宣一降以复肺气之宣降为臣。少配荆芥疏风解表,轻宣肺邪,使风散痰化,肺气复舒,咳嗽自已:陈皮理气化痰,共为佐。甘草止咳化痰,以助祛痰止咳为使。
本方集一派温润和平之品而成,温而不燥,润而不腻,散寒不助热,解表不伤正的特点,为治疗诸般咳嗽的常用方剂。外感内伤及新久咳嗽俱可使用,尤以外感咳嗽较久而表证不著者为宜,阴虚劳嗽非宜。
2. 黄龙汤与调胃承气汤二方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 )
A.生地、玄参
B.生地、麦冬
C.人参、当归
D.人参、甘草
E.大黄、芒硝
答案:E
解析:
调胃承气汤
【组成】 大黄、芒硝、甘草
【主治】 阳明燥热内结,有燥、实而无痞、满之证。
黄龙汤
【组成】大黄、芒硝、枳实、厚朴、当归、人参、甘草
【功用】攻下通便,补气养血。
【主治】阳明腑实,气血不足证。自利清水,色纯青,或大便秘结,脘腹胀满,腹痛拒按,身热口渴,神疲少气,谵语,甚则循衣摸床,撮空理线,神昏肢厥,舌苔焦黄或焦黑,脉虚。
调胃承气汤的三味药在黄龙汤中都有,根据备选答案,所以选E.
3. 功用为补脾柔肝,祛湿止泻的方剂是( )
A.温脾汤
B.逍遥散
C.四逆散
D.痛泻要方
E.大柴胡汤
答案:D
解析:
痛泻要方由白术、白芍药、陈皮、防风4味药组成。方中白术苦甘而温,补脾燥湿以治土虚,为君药。白芍酸寒,柔肝缓急止痛,与白术相配,于土中泻木,为臣药。陈皮辛苦而温,理气燥湿,醒脾和胃,为佐药。配伍少量具升散之性的防风,与术、芍相伍,辛能散肝郁,香能舒脾气,且有燥湿以助止泻之功,又为脾经引经之药,故兼作佐使之用。合方补脾胜湿而止泻,柔肝理气而止痛,则脾健肝柔,痛泻自止。所以,痛泻要方的功效是补脾柔肝,祛湿止泻。
A.生地 黄连
B.熟地 知母
C.黄芩 芍药
D.秦皮 黄柏
E.桃仁 薏苡仁
4.玉女煎的组成药物中含有( )
答案:B
5.清胃散的组成药物中含有( )
答案:A
解析:
玉女煎
【组成】石膏、熟地、麦冬、知母、牛膝
【功用】清胃热,滋肾阴。
【主治】胃热阴虚证。头痛,牙痛,齿松牙衄,烦热干渴,舌红苔黄而干。亦治消渴,消谷善饥等。
【配伍意义】本方证由胃热阴伤所致。治宜清“阳明有余”之热,补“少阴不足”之阴。方中石膏辛甘大寒清胃火,为君药。熟地甘而微温,补肾阴,为臣药。知母苦寒质润,助石膏清胃火,且助熟地滋肾阴泻相火;麦冬养阴清热,为佐药。牛膝滋补肾水,导热引血下行,为佐使药。
清胃散
【组成】生地黄、当归身、牡丹皮、黄连、升麻一钱
【功用】清胃凉血。
【主治】胃火牙痛。牙痛牵引头痛,面颊发热,其齿喜冷恶热,或牙宣出血,或牙龈红肿溃烂,或唇舌腮颊肿痛,口气热臭,口干舌燥,舌红苔黄,脉滑数。
【配伍意义】本方证由胃热循经上攻,脉络损伤所致。治宜清胃凉血。方中黄连苦寒泻火,清胃中积热,为君药。臣以升麻清热解毒,治胃火牙痛,有“火郁发之”之意。升麻与黄连相伍,黄连得升麻,降中寓升,则泻火而无凉遏之弊;升麻得黄连,则散火而无升焰之虞。生地凉血滋阴;丹皮凉血清热,共为臣药。当归养血和血,为佐药。升麻兼以引经为使。诸药合用,共奏清胃凉血之效,以使上炎之火得降,血分之热得除,于是循经外发诸症,皆可因热毒内彻而解。
【中医诊断学】
1.中午寒颤,午后即发热恶热,汗出好转,每日发作一次,其病属于:
A.湿温病
B.少阳病
C.疟疾病
D.瘟疫
E.太阳病
答案:C
解析:
寒热往来,一般分为两种情况。①寒热往来无定时:病人自觉时冷时热,一日多次发作而无时间规律的症状。多见于少阳病,为半表半里证。②寒热往来有定时:病人恶寒战栗与高热交替发作,每日或二三日发作一次,发有定时的症状。常见于疟疾。所以,本题应该选C,而不是B.
2.常见于温病或伤寒邪正剧烈斗争的阶段的是:
A.自汗
B.盗汗
C.蒸汗
D.战汗
E.冷汗
答案:D
解析:
战汗就是病人先恶寒战栗而后汗出的症状,为正邪剧争所致。常见于温病或伤寒邪正剧烈斗争的阶段,是病变发展的转折点。若汗出热退,脉静身凉,提示邪去正复,疾病向愈;若汗出而身热不退,烦躁不安,脉来急疾,提示邪盛正衰,病情恶化。
3. 久病精气衰竭的病人,突然精神好转,食欲大增,颧赤如妆,语言不休,此属:
A.有神
B.无神
C.少神
D.神乱
E.假神
答案:E
解析:
假神一般表现为:原本目光晦滞,突然目似有光,但却浮光外露;本为面色晦暗,一时面似有华,但为两颧泛红如妆;本已神昏或精神极度萎靡,突然神识似清,想见亲人,言语不休,但精神烦躁不安;原本身体沉重难移,忽思起床活动,但并不能自己转动;本来毫无食欲,久不能食,突然索食,且食量大增等。
假神的出现,是因为脏腑精气极度衰竭,阴不敛阳,虚阳外越,阴阳即将离决所致,常是危重病人临终前的征兆。
4.目部的心脏相关部位是:
A.眼睑
B.黑睛
C.瞳仁
D.白睛
E.内外眦的血络
答案:E
解析:
古人将目的不同部位分属五脏,如《灵枢•大惑论》曰:“睛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睛,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后世医家据此而归纳为“五轮学说”。
即瞳仁属肾,称为水轮;黑睛属肝,称为风轮;两眦血络属心,称为血轮;白睛属肺,称为气轮;眼睑属脾,称为肉轮。
通过观察五轮的形色变化,可以诊察相应脏腑的病变,对眼科临床和内科病症的诊断具有一定的意义。
5.湿痰的临床表现是:
A.痰清稀泡沫多
B.痰黄粘稠有块
C.痰白清稀,或有灰黑点
D.痰少而黏,难于咯出
E.痰白滑量多,易于咯出
答案:E
解析:
痰白清稀者,多属寒痰,上犯于肺所致。痰黄稠有块者,多属块痰。痰少而黏,难于咯出者,多属燥痰。所致痰白滑量多,易于咯出者,多属湿痰。致痰中带血,色鲜红者,称为咯血。常见于肺痨、肺癌等病人。咯吐脓血痰,气腥臭者,为肺痈。是热毒蕴肺,化腐成脓所致。
6. 外感秽浊不正之气、热毒内盛的舌象是:
A.白腻苔
B.黄腻苔
C.积粉苔
D.灰黑苔
E.腐苔
答案:C
解析:
苔白如积粉,扪之不燥者,称为积粉苔,常见于瘟疫或内痈等病,系秽浊湿邪与热毒相结而成。
3. 车前子、旋覆花入汤剂宜( )
A.久煎
B.先煎
C.布包煎
D.另行溶化
E.另煎
答案:C
一般还有哪些药需要包煎
解析:
那些黏性强、粉末状及带有绒毛的药物,宜先用纱布袋装好,再与其他药物同煎,以防止药液混浊或刺激咽喉引起咳嗽或沉于锅底,加热时引起焦化或糊化。如蛤粉、滑石、青黛、旋覆花、车前子、蒲黄及灶心土等。
4. 有“呕家圣药”之称的药物是( )
A.柴胡
B.辛夷
C.升麻
D.生姜
E.白芷
答案:D
解析:
生姜辛散温通,能温胃散寒,和中降逆,其止呕功良,素有“呕家圣药”之称,随证配伍可治疗多种呕吐。因其本为温胃之品,故对胃寒呕吐最为适合,可配伍高良姜、白豆蔻等温胃止呕药。若痰饮呕吐者,常配伍半夏,即小半夏汤(《金匮要略》);若胃热呕吐者,可配黄连、竹茹、枇杷叶等清胃止呕药。某些止呕药用姜汁制过,能增强止呕作用,如姜半夏、姜竹茹等。
5. 既能清热燥湿,又能治疗胎热不安的药物是( )
A.黄连
B.黄芩
C.黄柏
D.龙胆草
E.苏梗
答案:B
解析:
黄连具有清热燥湿的作用,但没有安胎的功效。
黄芩:
【性味归经】苦,寒。归肺、胆、脾、胃、大肠、小肠经。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应用】
(1)湿温,暑湿,胸闷呕恶,湿热痞满,黄疸泻痢等。善清肺胃胆及大肠之湿热,尤善清中上焦湿热。
(2)肺热咳嗽,高热烦渴。本品善清肺火及上焦实热,可单用或入复方。
(3)血热吐衄。用治火热炽盛迫血妄行之吐血、衄血等,配大黄,如大黄汤。
(4)痈肿疮毒。常与黄连、栀子同用,如黄连解毒汤。
(5)胎动不安。有治热扰胎动。
【用法】煎服。清热多生用,安胎多炒用,清上焦热多酒炙用,止血可炒炭用。
6. 下列哪项不是巴豆的主治病证( )
A.腹水臌胀
B.寒实结胸
C.热结旁流
D.喉痹痰阻
E.寒积便秘
答案:C
解析:
巴豆
【药性】辛,热;有大毒。归胃、大肠经。
【功效】峻下冷积,逐水退肿,祛痰利咽,外用蚀疮。
【应用】
①寒积便秘。本品辛热,能峻下冷积,开通肠道闭塞。可单用巴豆霜装入胶囊服,或配大黄、干姜制丸服,适用于寒邪食积,阻结肠道,大便不通,腹满胀痛,病起急骤,气血未衰者,如三物备急丸(《金匮要略》)。
②腹水臌胀。本品峻泻,有较强的逐水退肿作用。用治腹水臌胀,可用巴豆配杏仁为丸服(《肘后方》)。近代用本品配绛矾、神曲为丸,即含巴绛矾丸,用治晚期血吸虫病肝硬化腹水。
③喉痹痰阻。本品能祛痰利咽以利呼吸。治喉痹痰涎壅塞气道,呼吸困难,甚则窒息欲死者,可单用巴豆,去皮,线穿纳入喉中,牵出即苏;近代用于白喉及喉炎引起喉梗阻,用巴豆霜吹入喉部,引起呕吐,排出痰涎,使梗阻症状得以缓解。治痰涎壅塞、胸膈窒闷、肢冷汗出之寒实结胸者,常与贝母、桔梗同用,如三物小白散(《伤寒论》)。此外,小儿痰壅、乳食停积甚则惊悸者,可用本品峻药轻投,可祛痰、消积,常与胆南星、朱砂、六神曲等同用,如万应保赤散(《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
④痈肿未溃、疥癣恶疮。本品外用有蚀腐肉、疗疮毒作用。治痈肿成脓未溃者,常与乳香、没药、木鳖子等熬膏外敷,以蚀腐皮肤,促进破溃排脓;治恶疮,单用本品炸油,以油调雄黄、轻粉末,外涂疮面即可。
所以,除了C.热结旁流以外,都是巴豆的主治范围。故本题答案为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