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执业医师:《答疑周刊》2011年第04期

【中医内科学】

1. 痫病发病中以何邪最为重要( )

A.火邪

B.湿邪

C.痰邪

D.热邪

E.寒邪

答案:C

解析:

痫病的基本病机:脏腑失调,痰浊阻滞,气机逆乱,风痰内动,蒙蔽清窍。痫病病理因素以痰为主。痫病之痰,具有随风气而聚散和胶固难化两大特点,本病之所以久发难愈,反复不止,正是由于胶固于心胸的“顽痰”所致。

2. 一般说来,初痢实则( )

A.通之

B.补之

C.濡之

D.燥之

E.温之

答案:A

解析:

痢疾的治疗原则:热痢清之,寒痢温之,初痢实则通之,久痢虚则补之,寒热交错者清温并用,虚实夹杂者攻补兼施。痢疾初起之时,以实证、热证多见,宜清热化湿解毒;久痢虚证、寒证,应予补虚温中,调理脾胃,收涩固脱。如下痢兼有表证者,宜合解表剂,外疏内通;夹食滞可配合消导药消除积滞。

3. 贺××,男,45岁。平素嗜酒10余年,每日饮酒8两,近半月来腹大坚满,脉络怒张,胁腹刺痛,面色黯黑,面颈胸臂有多个血痣,呈丝纹状,手掌赤痕,口渴不欲饮,舌质紫红,脉细涩。最佳治疗方剂为( )

A.代抵当汤

B.调营饮

C.抵当汤

D.膈下逐瘀汤

E.中满分消丸

答案:B

解析:

通过“腹大坚满”,判断病为“鼓胀”;

通过“脉络怒张,胁腹刺痛,面色黯黑,口渴不欲饮,舌紫脉涩”等,判断证为“瘀结水留证”。

所以,治法:活血化瘀,行气利水。代表方:调营饮加减。

4. 中风与厥证的区别是有无( )

A.神昏

B.肢厥

C.口吐涎沫

D.牙关紧闭

E.后遗症

答案:E

解析:

中风多具有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偏身麻木,口眼歪斜,言语謇涩等特定的临床表现。轻症仅见眩晕、偏身麻木、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

厥证也有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之表现,一般而言,厥证神昏时间短暂,发作时常伴有四肢逆冷,一般移时可自行苏醒,醒后无半身不遂、口眼斜、言语不利等表现。

所以,是否有后遗症是中风与厥证最主要的鉴别点。

5.下列哪项不是风湿热痹的特点( )

A.局部灼热红肿

B.痛不可触

C.得冷则舒

D.肌肤麻木不仁

E.游走性关节疼痛

答案:D

风湿热痹的主症都有什么?

解析:

风湿热痹主症:游走性关节疼痛,可涉及一个或多个关节,活动不便,局部灼热红肿,痛不可触,得冷则舒,可有皮下结节或红斑,常伴有发热、恶风、汗出、口渴、烦躁不安等全身症状。舌质红,舌苔黄或黄腻,脉滑数或浮数。

6. 痿证多属五脏内伤,精血受损,阴虚火旺,临床少见( )

A.虚证

B.实证

C.虚实错杂

D.寒证

E.热证

答案:D

解析:

痿证初起,症见发热,咳嗽,咽痛,或在热病之后出现肢体软弱不用者,病位多在肺;凡见四肢痿软,食少便溏,面浮,下肢微肿,纳呆腹胀,病位多在脾胃;以下肢痿软无力明显,甚则不能站立,腰脊酸软,头晕耳鸣,遗精阳痿,月经不调,咽干目眩,病位多在肝肾。

因感受温热毒邪或湿热浸淫者,多急性发病,病程发展较快,属实证,热邪最易耗津伤正,故疾病早期就常见虚实错杂。劳倦内伤,或久病不愈,累及脏腑,主要为肝肾阴虚和脾胃虚弱,多属虚证,又常兼夹郁热、湿热、痰浊、瘀血,而虚中有实。跌打损伤,瘀阻脉络或痿证日久,气虚血瘀,因此,瘀血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也属常见。

所以,正确答案为D寒证。

传染病学】

1. 戊型肝炎主要传播途径是( )

A.输血

B.性交

C.粪-口途径

D.日常生活接触

E.母婴传播

答案:C

各型肝炎的传播途径都是什么?

解析:

甲、戊型肝炎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病毒随粪便排出,通过污染的手、水、食物等经口感染。散发病例以日常生活接触为主要传播方式,如水源或食物(如贝类海产品等)被污染可引起局部暴发或流行。在少见的情况下也可通过输血或血制品等传播。

乙、丙、丁型肝炎病毒传播途径包括:①输血及血制品以及使用污染的注射器或针刺等;②母婴传播(主要通过分娩时吸入羊水、产道血液、哺乳及密切接触感染,通过胎盘感染者约为5%);③日常生活密切接触传播;④性接触传播。

学习平台
置顶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