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大纲――西医诊断学基础

第一单元 症状学

细目一:发热

要点:

1.发热的病因。

2.发热的临床表现。

细目二:意识障碍

要点:

1.意识障碍的概念。

2.意识障碍的病因。

细目三:抽搐

要点:

1.抽搐的病因。

2.抽搐的诊断。

细目四:胸痛

要点:

1.胸痛的病因及其疼痛特点。

2.胸痛的诊断。

细目五:呼吸困难

1.呼吸困难的概念。

2.呼吸困难的病因。

3.呼吸困难的常见类型。

细目六:咳嗽

要点:

1.咳嗽的病因。

2.咳嗽的诊断。

细目七:咯血

要点:

1.咯血的概念。

2.咯血的病因。

3.咯血的诊断。

4.咯血与呕血的鉴别。

细目八:黄疸

要点:

1.黄疸的概念。

2.各类黄疸的病因及其临床特点。

细目九:腹痛

要点:

1.腹痛的病因、发病机制。

2.腹痛的临床特点与诊断。

细目十:呕吐

要点:

1.呕吐的病因。

2.呕吐的诊断。

细目十一:呕血与黑便

要点:

1.呕血与黑便的概念。

2.呕血与黑便的病因。

3.呕血与黑便的诊断。

第二单元 问诊

要点:问诊的注意事项及内容。

第三单元 检体诊断

细目一:体格检查法

要点:

1.视诊的适用范围。

2.触诊的方法、各种方法的适用范围。

3.叩诊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4.各种叩诊音的特点及出现部位。

5.听诊的注意事项。

6.嗅诊的适用范围、常见异常气味的临床意义。

细目二:一般检查

要点:

1.体温测量的方法、正常值及变异的临床意义。

2.脉搏检查法的内容及临床意义。

3.血压的测量方法、正常值及变异的临床意义。

4.发育与体型的确定及临床意义。

5.营养状态的确定及临床意义。

6.意识状态检查法及常见意识障碍类型。

7.常见异常面容的特点及临床意义。

8.常见异常体位的特点及临床意义。

9.常见异常步态的特点及临床意义。

细目三:皮肤检查

要点:

1.皮肤颜色、湿度、弹性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

2.皮疹、出血点与紫癜、蜘蛛痔、水肿、皮下气肿、皮下结节的检查法及临床意义。

细目四:淋巴结检查

要点:

1.表浅淋巴结的检查。

2.局部或全身性浅表淋巴结肿大的临床意义。

细目五:头部检查

要点:

1.头颅与颜面异常的临床意义。

2.眼睑、结膜、巩膜、角膜的一般检查法及临床意义。

3.眼球外形和运动的一般检查法与临床意义。

4.瞳孔及瞳孔反射的一般检查法及临床意义。

5.外耳、乳突的一般检查法及临床意义。

6.鼻外形、鼻前庭及鼻窦的一般检查法及临床意义。

7.唇、口腔粘膜、齿及牙龈、舌、咽、扁桃体及腮腺的检查法及临床意义。

细目六:颈部检查

要点:

1.颈部外形及活动异常的临床意义。

2.颈动脉搏动、颈静脉的检查法及临床意义。

3.甲状腺、气管位置的检查法及临床意义。

细目七:胸壁及胸廓检查

要点:

1.胸部体表标志(骨髂标志、体表标志线)及分区。

2.常见异常胸廓的类型及临床意义。

3.胸壁静脉曲张、胸壁及胸骨压痛的临床意义。

4.乳房检查法及乳房常见病变。

细目八:肺和胸膜检查

要点:

1.正常呼吸类型及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

2.正常呼吸频率、深度、节律及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

3.胸廓两侧呼吸运动检查法及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

4.触觉语音震颤和胸膜摩擦感的检查方法、产生机制及临床意义。

5.肺部叩诊方法及正常叩诊音。

6.肺下界及肺下界移动度的检查法、正常值及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

7.肺部病理性叩诊音的临床意义。

8.正常呼吸音的产生机制、听诊特点及听诊部位。

9.病理性呼吸音、罗音、胸膜摩擦音的产生机制、听诊特点及临床意义。

10.支气管语音的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

11.肺实变、肺气肿、胸腔积液及气胸的典型体征。

细目九:心脏、血管检查

要点:

1.心前区隆起的临床意义。

学习平台
置顶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