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经皮穿
【摘要】 目的 探讨Ⅰ区伸肌腱断裂的治疗方法。 方法 经皮垂直近、中节指骨各穿1枚克氏针,两针尾用胶布交叉固定,使DIP关节保持过伸20°左右,5周后拔出克氏针,行功能锻炼。 结果 随访27例,时间6个月~2年,平均10个月,依据TAM法评判本组病例优良率100%. 结论 临床实践证明,本方法操作简单,创伤小,疗效满意。
【关键词】 经皮穿针;锤状指;克氏针
临床上Ⅰ区伸肌腱断裂也称为锤状指,对于新鲜闭合性损伤者,以往多采用保守治疗 [1] ,少数采用手术切开修复肌腱,但两者均有不足之处,我院自1999~2005年自创经皮穿针的方法,治疗27例患者,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7例患者,男19例,女8例,年龄15~57岁,平均35.5岁,受伤至手术时间为4h~7天,均为外伤致闭合性损伤(开放伤及有撕脱骨折者不在此讨论范围内),其中食指18例,中指3例,无名指4例,小指2例,门诊治疗者22例,住院治疗5例。 1.2 手术方法 采用臂丛或指根麻醉,常规消毒铺单。首先确定两个进针点,一处为手指背侧正中线上,上甲皮近侧4mm处,另一处为手指背侧正中线上,DIP关节近侧10mm处,选用直径为1~1.2mm克氏针2枚,保持患指近侧指间关节屈曲60°,DIP关节过伸20°左右,在此位置上,分别通过上述两点,垂直指骨钻入克氏针各1枚,克氏针要穿过对侧骨皮质,将多余克氏针剪断,针尾露出皮外3cm左右,然后将两针尾交叉用胶布固定在一起,使DIP关节继续保持过伸位20°左右,术后不用外固定,5周后拔出克氏针,行功能锻炼。
2 结果
术后27例患者随访6个月~2年,平均10个月,所有手指DIP主动活动均可达伸直位,20例手指DIP屈曲可达60°以上,6例DIP达45°以上,只有1例DIP屈曲小于30°,无感染及骨髓炎等并发症发生,依据TAM法评判,优良率100%。
3 讨论
3.1 目前治疗手段存在的问题
3.1.1 保守治疗的问题 目前普遍采用石膏或铝板固定,但经常因为固定松动,DIP关节过伸角度小,末节伸肌腱松弛而致锤状指复发 [2] .或是因固定过紧皮肤受压,患者不能忍受而致外固定失败,改用手术治疗。 3.1.2 手术治疗的问题 目前通常采用的手术 [3] 是切开皮肤缝合肌腱,然后用1枚克氏针贯穿DIP关节使之保持过伸位,它的不足之处有:(1)手术创伤大,术后常发生肌腱粘连,使DIP关节伸屈活动度差;(2)克氏针贯穿DIP关节面,可造成关节软骨损伤,发生晚期创伤性关节炎;(3)克氏针贯穿远节指骨易造成甲床损伤,而使指甲变形影响美观;(4)开放性手术,易致感染,造成手术失败。 3.2 本手术的优点 (1)经皮闭合穿针,避免了肌腱粘连、术后感染等手术常见并发症。(2)两枚克氏针垂直指骨钻入防止了关节面损伤及日后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3)克氏针固定克服了石膏、铝板等外固定不牢固的缺点。达到了DIP关节过伸20°的要求,防止了伸肌腱的松弛和锤状指的复发。(4)直视下进针,避免了甲床损伤及日后指甲畸形、影响美观的弊端。(5)操作简单、创伤小、易于推广、节省费用。(6)疗效满意,本组27例患者术后功能优良率100%. 通过本组27例患者临床治疗和观察,我们得出本方法既克服了保守治疗疗效差、复发率高的缺点,又避免了常规手术治疗创伤大,并发症多的缺点。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新鲜闭合性锤状指的方法,值得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炜。整形外科学。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387-1389. 2 金风华,孔令震,阚世廉,等。中华手外科杂志增刊,1995,11:19-20. 3 曲智勇,程国良,郝铸仁。实用手外科手术学。第二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128-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