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治疗中风偏瘫的疗效评价

  关键词:康复

  【摘要】 目的 探讨中风偏瘫康复治疗对提高生活质量的意义。 方法 对中风74例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用Barthel指数评定两组疗效。 结果 康复组生活完全自理31.6%,稍依赖57.9%,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 结论 康复训练的重要性。

  【关键词】 中风偏瘫;康复;疗效

  临床实践证明,急性脑中风的早期治疗可降低死亡率,早期康复则可减少残疾。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探讨脑中风患者早期康复的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自2001年10月~2003年10月本院住院脑中风患者74例,纳入标准:(1)两组均经CT或MRI确诊。(2)均为首次发病。(3)住院病历完整。资料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资料比较 略

  1.2 方法 两组均予常规治疗:脑梗死患者疗程1周内或大面积及进展性卒中,用20%甘露醇250ml静脉滴注,每8~12h一次或用10%的甘油果糖250~500ml静脉滴注以降低颅内压和控制脑水肿,疗程1周后或较小面积梗死者,用复方丹参30ml加入706代血浆500ml静滴,每日1次,持续2周。对脑出血患者主要用药控制脑水肿,所用药物同脑梗死患者。 康复组在此基础上予Bobath法和Carr和Shepherd的运动再学习方案的康复功能训练3个月:在患病初期即予变换体位及保持肢体良好的功能位尤为重要。一般每两三小时为患者翻身一次,必要时每小时翻身一次,翻身时采用健侧卧位与平卧位交替的方法。期间手保持握空心拳头姿势:肩外展50°,屈肘40°~50°,肘部垫一软枕维持外旋 [1] ;用支架或夹板防止足下垂及内、外旋转;每天对患者患侧肢体进行各关节的全范围的被动活动,以改善肢体血液循环,预防僵硬,挛缩。一旦患者清醒,生命体征平稳及时进行特定的功能训练。首先给予协助坐位平衡训练:最初由他人扶助坐起,支持上肢,避免牵拉肩关节,以后双腿放下坐床边,然后下地坐轮椅,定时量力而行。接着立位平衡训练,步行训练,初始扶椅站立10~20min/次,3次/天,后逐渐增加。步行训练由患肢负重,在等速训练仪进行抗阻力练习以及由吊带支持下跑台上行走,开始每次15min,5天后增加到30min,经过25次训练,耐力、速度、步频、跨距均增加。期间配合针灸,按摩,理疗等直接刺激偏瘫肢体促进康复。1.3 判断标准 用Barthel指数评定基本日常生活能力 [2] .指数评分结果:正常总分为100分,60分以上者为生活完全独立,60~40分者稍依赖,40~20分者较大依赖,20分以下者完全依赖。两组比较采用χ 2 检验法。

  2 治疗结果

  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后疗效评价 n(略)

  3 讨论

  现代康复理论认为脑中风后中枢神经系统在结构上或功能上具有重新组织能力或可塑性,而康复训练是促进神经系统恢复的重要手段 [3] .尤其是早期训练,90%的神经学恢复一般在脑中风3个月以内,3个月后关节挛缩,肢体强直,一旦形成错误的运动模式将很难纠正。从本文结果可以看出康复组用Bobath方法和特定的功能训练方案,使肌肉张力正常化并防止过度痉挛,反复强化的训练促进神经细胞的轴突发芽,形成新的突触,建立起新的神经环路网突触链,实现中枢功能重组,发挥最大效能。故康复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所以实行早期康复训练是必要的。当然,影响预后还包括患者的心理素质、环境家庭、社会的支持度。

  总之,康复治疗越早越好,病后72h的偏瘫病人经过正规持久的康复治疗后约80%的患者生活可以自理,致残率明显降低,生命质量可提高。

  【参考文献】

  1 李丹,杨玉兰。中风病人的康复护理。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1):46. 2 南登昆。康复医学。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3-44,164-169. 3 王维治,罗祖明。神经病学。第四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07。

学习平台
置顶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