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本草纲目 妇科疾病 外治疗法
外治法是中医治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由于妇女解剖和生理上的特点,外治疗法在妇科具有特殊的意义,妇科病变部位主要表现在前阴局部,外治法能使药物直达病所,取得疗效,具有内治等方法不可替代的作用。妇科病的外治疗法首见于张仲景,其《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篇中就有“妇人阴寒,温阴中坐药,蛇床子散主之”的记载,后世医家不断补充,至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已载有大量的治疗妇科病的外治法,如熏洗法、贴敷法、热熨法、纳药法、口畜鼻法、梳乳法、针刺法、按摩法、佩带法等等。现采用1982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本草纲目》(校定本)为底本,对其中治疗妇科病的外治法总结、介绍如下。
一、熏洗法:熏洗法是指用药水熏蒸和洗涤患处以治疗疾病的方法。《本草纲目》中熏洗法主要治疗产后阴脱症,如:“产后肠脱,不能收拾者。樗枝(取皮焙干)一握,水五升,连根葱五茎,汉椒一撮,同煎至三升,去滓倾盆内。乘热熏洗(冷则再热,一服可作五次用),洗后睡少时。”(卷三十五椿樗条引《妇人良方》)“产后肠脱不收。用皂角树皮半斤,皂角核一合,川楝树皮半斤,石莲子(炒,去心)一合,为粗末,以水煎汤,乘热以物围定,坐熏洗之。”(卷三十五皂荚条引《妇人良方》)“或以五倍子、白矾煎汤熏洗。”(卷三十九五倍子条引《妇人良方》)治产肠脱下:“老鸦蒜即酸头草一把,以水三碗,煎一碗半,去滓熏洗,神。”(卷十三石蒜条引《危氏得效方》)“产后肠出不收,老鸦酸浆草一把,水煎,先熏后洗,收乃止。”(卷十六龙葵条引《救急方》)“产后肠出不收,枳壳煎汤浸之,良久即入也。”(卷三十六枳条引《袖珍方》)“产后阴道不闭,或阴脱出,石灰一斗熬黄,以水二斗投之,澄清熏。”(卷九石灰条引《肘后方》)治产后阴脱:“蛇床子五两,乌梅十四个,煎水,日洗五六次。”(卷十四蛇床条引《千金方》)熏洗法还可以治疗乳汁不通、妇人疝痛、横生逆产、阴钟痛等疾病,如治乳汁不下,用:“京三棱三个,水二碗,煎汁一碗,洗奶取汁出为度,极妙。”(卷十四荆三棱条引《外台秘要》)“妇人疝痛,名小肠气。马鞭草一两,酒煎滚服,以汤浴身,取汗甚妙。”(卷十六马鞭草条引《纂要奇方》)“蛇蜕,横生逆产,胎衣不下,炒焦酒服,泡汤浴产门。”(卷四胎产门)“阴肿痛,蛇床子洗、卷柏洗、枸杞根洗,诃黎勒和蜡烧熏。”(卷四阴病门)等等。
二、贴敷法:本法包括涂法、搽法等,即将药制成膏剂、粉剂、糊剂,直接贴敷于患部,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方法。《本草纲目》多用来治疗难产诸症,如:“催生下胎,不拘生胎死胎。蓖麻二个,巴豆一个,麝香一分,研贴脐中并足心。”(卷十七蓖麻条引《集简方》)“产难催生,凤仙子二钱,研末。水服,勿近牙,外以蓖麻子随年数捣,涂足心。”(卷十七凤仙条引《集简方》)断产下胎,用“生附子为末,淳苦酒和涂右足心,胎下去之。”(卷十七附子条引《小品方》)催生下胞,“取蓖麻子七粒,去壳研膏,涂足心,若胎及衣下,便速洗去,不尔则子肠出,即以此膏涂顶,则肠自入也。”(卷十七蓖麻条引崔立亮《海上集验方》)治横生逆产,“灶中心对锅底土,细研。每服一钱,酒调,仍搽母脐中。”(卷七伏龙肝条引《救急方》)本法尚可治妊娠热病及产后诸病,如治妊娠热病,用“伏龙肝末一鸡子许,水调服之,仍以水和涂脐方寸匕,干又上。”(卷七伏龙肝条引《伤寒类要》)“产后舌出不收,丹砂傅之。”(卷九丹砂引《集简方》)“产妇面如雀卵色,以羊胆、猪胰、细辛等分,煎三沸,夜涂,旦以浆水洗之。”(卷五十羊条引《录验》)。
三、热熨法:本法是指将药物用温水调湿入布袋加热贴熨患部,起到治疗作用的方法。《本草纲目》中常用于治疗产后病,如治产后阴脱:“铁炉中紫尘、羊脂,二味和匀,布裹炙热,熨推纳上。”(卷七锻灶灰条引《徐氏胎产方》)“绢盛蛇床子,蒸热熨之。”(卷十四蛇床条引《千金方》)治产后腹痛,“欲死,因感寒起者。陈蕲艾二斤,焙干,捣铺脐上,以绢覆住,熨斗熨之,待口中艾气出,则痛自止矣。”(卷十五艾条引《杨诚经验方》)治女人阴脱,用“铁精、羊脂,布裹炙热,熨推之。”(卷八铁精条引《圣惠方》)
四、纳药法:本法是指将药物纳入阴中,以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方法。《本草纲目》中记载颇多,能够治疗经、带、胎、产、杂等妇科疾病。如:“白淫漏下,经水不利,小肠坚癖,中有干血,(用矾石)烧研同杏仁丸,纳阴户内。”(卷四带下条)“赤白带下,月水不来。用蛇床子、枯白矾等分,为末,醋面糊丸弹子大,胭脂为衣,绵裹纳入阴户。如热极,再换,日一次。”(卷十四蛇床条引《儒门事亲》)病欲去胎,用“苦实把豆儿研膏,纳入牝户三四寸。”(卷十八番木鳖条引《集简方》)生胎欲去,用“牛膝一握捣,以无灰酒一盏,煎七分,空心服。仍以独根土牛膝涂麝香,插入牝户中。”(卷十六牛膝条引《妇人良方》)“子宫寒冷,温阴中坐药,蛇床子散:取蛇床子仁为末,入粉少许,和匀如枣大,绵裹纳之,自然温也。”(卷十四蛇床条引《金匮玉函方》)“妇人阴寒,十年无子者,用吴茱萸、川椒各一升,为末,炼蜜丸弹子大。绵裹内阴中,日再易之。但子宫开,即有子也。”(卷三十二吴茱萸条引《经心录》)妇人阴冷,用“母丁香末,纱囊盛如指大,纳入阴中,病即已。”(卷三十四丁香条引《本草衍义》)又,用“五味子四两为末,以口中玉泉和丸兔矢大,频纳阴中,取效。”(卷十八五味子条引《近效方》)妇人阴脱,用“白芨、川乌头各等分,为末。绢裹一钱纳阴中,入三寸,腹内热即止,日用一次。”(卷十二白芨条引《广济方》)女阴挺出,用“茄根烧存性,为末,油调在纸上,卷筒安入内,一日一上。”(卷二十八茄条引《乾坤生意》)治月水不通,用“葶苈一升,为末,蜜丸弹子大,绵裹纳阴二寸,一宿易之,有汁出,止。”(卷十六葶苈条引《千金方》)“芫花根,下鬼胎 块,研末一钱,桃仁汤下,内产户,下胎。”(卷四产难条)等等。校搜集整理
五、(口畜)鼻法:本法是将药物粉末入鼻取嚏,以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方法。《本草纲目》中常用此法治产肠不收,如用:“全蝎炒,研末。口噙水,鼻中口畜之,立效。”(卷四十蝎条引《卫生宝鉴》)又“用油五斤,炼熟盆盛,令妇坐盆中,饭久,先用皂角炙,去皮研末。吹少许入鼻作嚏,立止。”(卷二十二胡麻条引《斗门》)
六、梳乳法:梳乳法即用木梳梳理乳房,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在《本草纲目》中,常用此法作为治疗乳少之辅助方法。如“妇人乳少,因气郁者,……后食猪蹄羹,仍以木梳梳乳,一日三次。”(卷十六王不留行条引《卫生宝鉴》方)“乳汁不行,内服通乳药。外用木梳梳乳,周回百余遍,即通。”(卷三十八梳蓖条引《儒门事亲》方)又,用“白僵蚕末二钱,酒服,少顷,以脂麻茶一盏热投之,梳头数十遍,奶汁如泉也。”(卷三十九蚕条引《经验后方》)“用穿山甲炮研末,酒服方寸匕,日二服,外以油梳梳乳,即通。”(卷四十三鲮鲤条引《单骧方》)
七、其他外治法:《本草纲目》还载有纳脐法、针刺法、按摩法、佩带法等外治法。如治胞衣不下,用:“灶心土一寸,醋调,纳脐中,续服甘草汤三四合。”(卷七伏龙肝条引《产宝》)“治逆生须臾不救,用蛇蜕一具,蝉蜕十四个,头发一握,并烧存性,分二服,酒下。仍以小针刺儿足心三七下,擦盐少许,即生。”(卷四十三蛇蜕条引《济生秘览》)去生胎,用“蜥蜴肝、蛇蜕皮等分,以苦酒和匀,摩妊娠脐上及左右令温,胎即下也。”(卷四十三石龙子条引《圣惠方》)治死胎不下,用:“乌鸡一只去毛,以水三升,煮二升去鸡。用帛蘸汁摩脐下,自出。”(卷四十八鸡条引《妇人良方》)“蛇蜕,胎动欲产,袋盛系腰下。”(卷四胎前条)
综观《本草纲目》中妇科病的外治疗法,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适应病种广泛,包括经、带、胎、产、杂等多种病症,如:赤白带下、白淫漏下、妊娠热病、催生下胎、横生逆产、胞衣不下、产后腹痛、乳汁不行、产后阴脱不收、产后舌出不收、产后面如雀卵色、妇人疝痛、阴挺、宫寒不孕等。
第二、产后阴脱一症,应用外治法最为普遍,可采用熏洗、贴敷、纳药、口畜鼻等多种方法。
第三、用药精炼,多为单味药,最多也不超过五味药。
第四、一味蛇床子,因其具有祛风止痒、温肾助阳等多种功能,故用于治疗产后阴脱、赤白带下、月水不来、子宫寒冷、阴肿痛等疾病,且在熏洗、热熨、纳药等外治法中应用。
第五、《本草纲目》中妇科病外治法用药可以归纳为以下七类:
1、清热解毒、利湿消肿类:卷柏、马鞭草、龙葵(老鸦酸浆草)、丹砂(朱砂)、茄根等;
2、催生下胎类:蓖麻仁、麝香、皂荚、生附子、番木鳖(苦实把豆儿)、牛膝、伏龙肝、蜥蜴肝、蛇蜕、乌鸡、芫花根、胡麻等;
3、收敛固涩类:诃子、石莲子、五倍子、白矾、石灰、乌梅、灶心土、铁精、白芨、五味子等;
4、祛风杀虫类:蛇床子、川楝、樗根皮、全蝎等;
5、温里散寒类:汉椒、吴茱萸、川乌、母丁香、艾、蛇床子等;
6、活血通乳类:京三棱、猪蹄、白僵蚕、穿山甲等;
7、通经活血类:胭脂、葶苈等。
因此可以分别治疗上述经、带、胎、产、乳、杂等相应的妇科疾病。总之,《本草纲目》总结了十六世纪以前外治法治疗妇科病的医学成就,对于今天中医妇科学的临床实践仍具有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