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恶阻中医源流述要

  关键词:妊娠 恶阻 中医 历史

  摘要:本文回顾了中医对妊娠恶阻的认识过程。早在汉代《金匮要略》就对妊娠恶阻的表现有初步认识并有相应的治疗方法。本病病名首见隋代《诸病源候论》,而且从体虚兼有风痰立论。《诸病源候论》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对后世影响很大,唐宋以前医家多宗此说。宋代《妇人大全良方》在本病病因上并未有突破,但在治疗过程中,并非单纯遵循化痰利湿原则,更加注重固护调理脾胃,在治则上有所发展。元代朱丹溪主张肝气克伐脾胃,丰富了对恶阻病因的认识。明清时期理论无大的突破,以张景岳为首的医家在治疗上更加注重辨证论治。总之中医对妊娠恶阻的认识起源于汉隋,发展于唐宋元,全面完善于明清,中医学对妊娠恶阻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有比较统一的认识。另外对单味中药半夏在妊娠恶阻治疗的作用进行了简单论述。

  历史

  妇女妊娠6周~12周左右,表现为厌食,恶心呕吐,恶闻食气,或食入即吐,体倦懈怠,嗜食酸咸等证者,称为恶阻。《女科经纶・胎前证》云:“恶阻者,妇人有孕,恶心阻其饮食是也。”[1]约半数妊娠期妇女都有上述表现,是妊娠早期的常见现象;轻微反应无需药物治疗,若反应严重,反复呕吐不能自止者,可使孕妇迅速消瘦或诱发他病,甚至影响胎儿的发育,需要及时治疗。妊娠恶阻的病名首见于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在中医古籍文献中又被称为“恶食”、“恶子”、“阻病”、“子病”、“病食”、“病儿”等,[2]祖国医学对此积累了丰富的诊疗经验。现就妊娠恶阻的发展源流简述如下。

  起源

  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中有:“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桂枝汤主之”[3]的记载,说明张仲景时期对妊娠早期妇女所特有的乏力嗜睡、食欲不振、食欲异常、恶心等早孕反应已有所认识,并对其中表现较重者采用调和阴阳的桂枝汤治疗。针对脾胃虚寒所致的妊娠呕吐不止,采用干姜人参半夏丸治疗,体现了《黄帝内经》“有故无殒,亦无殒也”的原则和仲景的辨证论治的特色。张仲景在本节还提出“设有医治逆者,却一月加吐下者,则绝之”。对于妊娠恶阻误治造成的逆证,后世有不同的注释。一是绝止医药,候其自愈;二是调理脾胃,断绝病本;三是母不顾胎,断绝妊娠;对“则绝之”的理解应当视临床情况而定,具体论述参见拙作。[4]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妇人妊娠病诸候上》则有“妊娠恶阻候”章节,原文中有“心中愦闷,头眩,四肢烦疼,懈惰不欲执作,恶闻食气,欲啖咸酸果实,多睡少起”[5],首先明确提出本病的症状。针对本病的病因病机,原文指出:“此由妇人元本虚羸,血气不足,肾气又弱,兼当风饮冷太过,心下有痰水,挟之而有娠也。经血既闭,水渍于脏,脏气不宣通,故心烦愦闷;气逆而呕吐也;血脉不通,经络否涩,则四肢沉重;挟风则头目眩。”阐明由于气血虚弱以及水湿对脏腑和经络的闭塞,因而出现妊娠恶阻的各种表现。明确地指出恶阻主要是孕妇素体虚弱,水湿停聚,脏腑之气宣降失常所致。

  发展

  《诸病源候论》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对后世影响很大,在唐宋以前医家多宗此说。唐・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妇人方上》仍从正虚和风冷立论,提出治疗本病的“半夏茯苓汤”、“茯苓丸”、“橘皮汤”等数个方药。[6]王焘《外台秘要方・妇人上》载有“妊娠呕吐及恶食方九首”[7],搜集历代至唐治疗本病的有效方药,其中有青竹茹汤、橘皮汤、《古今录验》柴胡汤、人参汤、崔氏半夏茯苓丸、《千金》半夏茯苓汤、《千金》茯苓丸等,观其方药与治则,不仅有行气去痰利湿的青竹茹汤、《千金》半夏茯苓汤、《千金》茯苓丸和《古今录验》柴胡汤,更有益气行气和胃的人参汤、崔氏半夏茯苓汤和橘皮汤,表明在治则上开始注重脾胃。

  宋・朱端章《卫生家宝产科备要・论初妊娠》论病因则主体虚内有风痰,指出:“凡女人妊娠,若素来虚羸,血气不足,体中有风气,心下多痰水者……喜病阻。”[8]对于本病的治疗则有“竹茹汤”、“人参散”、“地黄丸”等三首方药,其中地黄丸主药为人参和干姜,实际上与张仲景治疗妊娠呕吐的干姜人参半夏丸一脉相承,观其方药,三方均有补益脾胃的人参,说明脾胃在本病的重要作用已经有所认识。宋・齐仲甫在《女科百问・第五十四问妇人居经之后心中愦闷不欲执作恶闻食气》则有“竹茹汤”、“茯苓丸”、“小地黄丸”、“半夏茯苓汤”、“四七汤”、“二陈汤”、“白术散”和“人参散”等方剂[9],说明在宋朝时治疗原则已从“化痰除湿”转向“健脾除湿”,在治则上是一大进步。集宋代以前中医妇科学之大成的陈自明在《妇人大全良方・妊娠门》列有“妊娠恶阻方论”章节,原文有“不拘初妊,但疾苦有轻重耳。轻者,不服药亦不妨;重者需以药疗之”[10]。明确提出对本病应当分轻重缓急,轻者不需药物,只需生活调理,重者应当采用药物治疗,符合现代临床对本病的认识,说明早在宋朝时中医对本病的特点和临床过程已有明确的认识。尽管《妇人大全良方》在妊娠恶阻的病因上并未有突破,但在治疗过程中,并非单纯遵循《备急千金要方》的化痰利湿原则,更加注重固护调理脾胃,提出“白术散”、“人参橘皮饮”、“人参丁香散”等,为后世提供了许多有效的方剂。校搜集整理

  元・朱丹溪在学术上主张火有余而阴常不足,提出“恶阻,因怒气所激,肝气伤又挟胎气上逆”,[1]是对既往本病侧重于“中焦脾胃”理论的一个突破,丰富了对恶阻病因的认识。

  完善

  明・万全《万氏妇人科・胎前章》指出:“肥人专主治痰,半夏茯苓汤主之,即二陈加砂仁也……瘦人兼痰兼热治之,人参橘皮汤主之。”[11]实际上根据妇人胖瘦以及体质的不同情况分别治疗,继承了张仲景的辨证论治的精神,首次明确提出本病的辨证论治的特点。明・武之望《济阴纲目・卷之三》的“恶阻”条提出:“有因饮食失宜,停滞作呕者,当和中消导,不可作恶阻治。”[12]指出饮食停滞的妊娠呕吐,不能作为本病的证型,应当鉴别。

  明・张景岳《妇人规・胎孕类》载:“妊娠之妇,每多恶心呕吐,胀满不食。巢氏《病源》谓之恶阻。此证惟胃气弱而兼滞者多有之。……然亦有虚实不同,所当辨而治之。”[13]明确提出需辨证论治。具体论述如下:“若中脘多痰者,用二陈汤加枳壳,或用半夏茯苓汤。若饮食停滞作胀者,宜小和中饮加减主之。若气逆作胀者,宜半夏茯苓汤加枳壳、苏梗、香附。若脾胃气虚者,宜五味异功散、六君子汤、人参橘皮汤之类主之。若胃虚兼寒多呕者,宜六味异功煎、温胃饮之类主之。若肝肾阳虚作呕者,宜理阴煎主之。”针对不同情况,治则和方药则不同,张景岳辨证论治可谓详尽。

  清・傅山《傅青主女科・下卷》提出“肾水生胎不暇化润于五脏”,则“肝血太燥”、“肝急则火动而逆”,[14]是妊娠恶阻的又一病因,他提出“逆是因虚血逆,非因邪而逆”的见解,所制滋肾平肝、健脾和胃、降逆止呕的顺肝益气汤,为认识和治疗妊娠恶阻提出了新的理论和方药。清・阎纯玺《胎产心法・恶阻论》提出:“怀子病月,不在形之强弱,在于脏腑虚实。……轻者不需服药,乃常病也。重者需少药调之,宜用加味参橘饮。”[15]同时列出治疗本病的15个方剂,可谓理法方药齐备。清・施雯等《盘珠集胎产症治・胎前》则分为“中气不运”、“禀受怯弱”、“胃有痰饮”、“胃气虚寒”、“气郁伤肝”、“外感风寒”、“上实下虚”、“津液燥涸”等多种证型给予不同治疗。[16]清・沈又彭《沈氏女科辑要・卷上》认为妊娠恶阻的呕吐致病脏腑不外乎肝和胃,对妊娠期呕吐的形成机制有详细的论述。[17]

  对于半夏在妊娠恶阻治疗的作用一直有争论,《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有“干姜人参半夏丸”治疗妊娠呕吐,[3]《备急千金要方・妇人方上》也有“半夏茯苓汤”治疗恶阻的记载;[6]在《神农本草经》并无半夏动胎的记录,在南宋时期出现了有关半夏动胎的论述,后世或有从临床经验使用半夏而支持使用半夏者,也有虑其动胎而弃之不用者。例如《妇人大全良方・妊娠门》中:“半夏有动胎之性,盖胎初结,虑其易散,此不可不谨也。”[10]《胎产心法・恶阻论》则认为:“半夏性能动胎,虑其辛燥易燥。但恶阻,又非半夏不止,须姜汁炒,以制其毒。”[15]清・程国彭《医学心悟・妇人门》则云:“其半夏,虽为妊中禁药,然痰气阻塞中脘,阴阳拂逆,非此不除,以姜汤泡七次,炒透用之,即无碍也。若与参、术同行,犹为稳当。”[18]上海医科大学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进行了半夏抗早孕的研究,从半夏中分离了半夏结晶蛋白,动物实验证实它能起到抗早孕的作用,但机理仍有待研究。[19]因此在临床上对孕期使用半夏,尤其在早孕期使用半夏应当慎重。

  综上所述,中医对妊娠恶阻的认识起源于汉隋,发展于唐宋元,完善于明清。经历代不断发展,中医学对妊娠恶阻的病因病机有比较统一的认识,主要分为脾胃虚寒、肝火犯胃、痰湿壅遏等证型,治疗以健脾养胃、和胃止呕、清热调肝、降逆和胃、化痰降逆、健脾除湿等方法为主,常用药物有人参、白术、茯苓、麦冬、代赭石、竹茹、生姜等。对于重症妊娠呕吐和久治不愈的患者,可以仿照《诸病源候论・妇人妊娠病诸候下》中“妊娠欲去胎候”之意,[20]从速下胎益母,减少对母体的损害。

  主要参考文献

  [1]清・萧埙纂著,郭瑞华点校。女科经纶[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9:57~61。

  [2]欧阳惠卿主编。中医妇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40。

  [3]李克光主编。金匮要略译释[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609~622。

  [4]张旭宾。《金匮・妇人妊娠病》“则绝之”临床含义探析[J]。湖北中医杂志,1997,19(6):15~16。

  [5]丁光迪主编。诸病源候论校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1186~1187.

  [6]唐・孙思邈编著,刘清国,吴少祯,韩秀荣等校注。千金方[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32~33.

  [7]唐・王焘撰,高文铸校注。外台秘要方[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3:653~654。

  [8]宋・朱端璋编,宋・徐国安整理,杨金萍点校。卫生家宝产科备要[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34~36。

  [9]宋・刘仲甫著。女科百问[M]。上海:上海古籍书店出版,1983:下四~下七。

  [10]宋・陈自明撰,余嬴鳌,王咪咪,朱定华等点校。妇人大全良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339~344。

  [11]明・万全著,罗田县卫生局校注,万氏妇人科[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21~22。

  [12]明・武之望编,李明廉主校。济阴纲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203~207。

  [13]明・张景岳著,罗元恺点注。妇人规[M]。广州:广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163~167。

  [14]黄绳武编著。傅青主女科评注[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99~101。

  [15]清・阎纯玺撰,田代华,郭君双点校。胎产心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200~201。

  [16]清・施雯,严洁,洪炜著,叶青点校。盘珠集胎产症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107~108。

  [17]清・沈又彭编著,陈丹华点注。沈氏女科辑要[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33~36。

  [18]清・程国彭著,清・费伯雄批注,费季翔校勘。医学心悟[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207。

  [19]王玉东,李大金。半夏蛋白抗早孕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23(6):475~477。

  [20]丁光迪主编。诸病源候论校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1188~1189。

学习平台
置顶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