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囊卵巢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妇科内分泌疾病,以持续不排卵和高雄激素为最根本的特征,常见临床表现有月经不调、不孕、多毛、肥胖,发病率约10%,占不排卵性不孕的50%~70%。根据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当属中医“月经后期”、“经量过少”、“闭经”、“不孕”等范畴。笔者采用西药克罗米芬结合中医周期疗法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25例,获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50例均为门诊病人,多因不孕、月经量少及闭经就诊。年龄18~32岁,病程2~5年。主要临床表现为闭经,月经稀发,月经量少,不孕,多毛,肥胖等;实验室检查基础体温(BBT)连续3个月测定呈单相;血FSH偏低而LH偏高,LH/FSH≥2.5,血中睾酮及雄烯二酮升高。B超可见双侧卵巢增大,间质增厚,回声明显增强,卵巢皮质内有数个针尖样的卵泡(直径<10mm,单个卵巢≥10个),车轮状排列,连续监测不见主导卵泡发育及排卵迹象。5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5例,对照组25例。两组平均年龄及病程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治疗方法
对照组25例以纯西医治疗,在月经周期或经血干净第5d开始,服用克罗米芬50mg,每日1次,连用5d,B超监测卵泡成熟则肌注HCG5000~10000u.治疗组25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配合使用中药治疗,基本方:熟地20g,山药15g,仙灵脾15g,菟丝子15g,首乌20g,枸杞子15g,分4个阶段使用促卵泡汤―促排卵汤―促黄体汤―调经汤的人工周期序贯方(其中促卵泡汤为基本方,促排卵汤为基本方加柴胡10g,皂刺10g;促黄体汤为基本方加补骨脂10g,肉苁蓉10g;调经汤为桃红四物汤加减)。中医周期疗法:月经5d~11d服用中药促卵泡汤,月经第12d~16d服用排卵汤,月经第17d~24d服用促黄体汤,月经第25d~月经来潮(或经血干净)或确定妊娠,若基础体温无上升则服用调经汤,若基础体温上升继用促黄体汤。3个月为1个疗程。
3.结果
3.1 疗效标准
治愈:基础体温测定呈双相,月经基本正常或已受孕,血LH/FSH之比降至正常,睾酮降之正常。有效:月经基本正常,基础体温测定多次出现双相,睾酮下降。无效:治疗后不能建立排卵周期,基础体温及月经都无变化。以治愈和有效例数占治疗人数比例作为总有效率。校搜集整理
3.2 疗效观察
两组总有效率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别(P<0.05)。说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4.讨论
西医认为PCOS是卵巢持续无排卵的结果,由于长期不排卵,雌激素的负反馈作用使FSH降至正常范围低值,月经中期不出现高峰,正反馈作用LH持续分泌呈高水平,也不形成LH峰。持续少量的FSH刺激以及LH/FSH比值上升,影响卵泡发育不能达到成熟,也不排卵,成为囊状闭锁,此时雌二醇、雌酮分泌增加[1]。西医治疗本病的首选药物是克罗米芬,其BBT双相率可达70%~80%,用于诱导排卵已有30多年的历史,其副作用少,对人体兼有雌激素兴奋剂和拮抗剂的双重作用,但克罗米芬治疗存在着高排卵率和低受孕率的缺点。
中医认为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发病与肾、脾、肝关系密切,由于肾精不足,冲任乏源,脾肾阳虚,痰湿内生,或肝气郁结,化火化热而导致本病的发生。中医周期疗法是以中医辨证论治为基础,结合现代医学关于月经的神经内分泌周期调节理论,运用阴阳调节的手段,在月经周期的不同阶段,选用不同的调节冲任治法及方药,调整脏腑气血阴阳正常水平的动态平衡,以期恢复肾―冲任―胞宫的功能。根据月经周期不同时期肾的阴阳变化规律,结合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病理变化特点,进行分期用药,疗效显著。
目前对PCOS无论是纯中药或是纯西药的疗效都不理想,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能提高妊娠率,促卵巢排卵及正常月经来潮。单用克罗米酚诱发排卵主要针对卵巢产生作用,但如卵巢皮质厚,可使卵泡生成、发育、成熟受影响。中医认为,肾主生殖,补肾活血更能促使卵巢排卵,卵泡进一步发育、成熟。克罗米酚有抗雌激素作用,使宫颈黏液变稠,影响精子穿透性,加用中药能活血化瘀,提高精子穿透性,提高疗效。因此我们认为对常规克罗米酚治疗不敏感者加用中药治疗促排卵更为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