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运用中药煎剂灌肠治疗一些口服药疗效不满意的下焦疾病,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临床运用
1.1泄泻(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及脓性、血性或粘液性大便。本病病因不明,病程缓慢,反复发作。中医病理为湿毒内蕴、腑气不利,久则气血凝滞,壅而化脓,运用通腑解毒法,将中药煎剂灌肠治疗本病,疗效满意。
典型病例:章某,男,40岁。经常出现腹痛,以左下腹为甚,每天大便3~5次,多时10余次,量少呈糊状,混有粘液、脓血,便后腹痛减轻。曾到多家医院诊治,大便常规及培养后排除阿米巴痢疾、细菌性痢疾。肠镜提示:结肠粘膜水肿、溃疡、糜烂、出血,诊断为“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交替使用中药、西药虽能控制症状,但停药后易复发,且症状加重。入院时诊查:腹痛,痛则欲便,便后痛缓。大便每天7~8次,呈糊状,混有粘液、脓血。腹软,左下腹轻度压痛,肠鸣音亢进。舌淡红,苔黄腻,脉弦数。取自拟“苦黄汤”1剂,约150g,加水1000ml,浸泡30分钟,煎开后再煎15分钟,滤出药汁500ml;再加水500ml,煎开后再煎10分钟,滤出药汁500ml.两次药汁混合后,取上清液500ml置清洁瓶冷藏备用。每次取药汁150ml,加热到37~42℃,用静脉输液装置加导尿管作直肠点滴,导尿管插入直肠25cm左右,30分钟内滴完,每天上午、下午各1次。用上法灌肠7天后,患者腹痛减轻,大便每天3~4次,有少量粘液及脓血。后改每天1次灌肠。7天后,腹痛明显减轻,腹部无压痛,大便每天2~3次,有少量粘液,偶见脓血。第4个疗程治完后,患者腹痛消失,大便每日1~2次,已成形,无粘液及脓血。随访1年未复发。
1.2淋证(慢性前列腺炎)
有尿频、尿痛,尿不尽感;小腹及会阴部胀痛和神经衰弱。本病病理复杂,症状多变,药物有效浓度低,临床疗效不佳。本病中医病理为“湿、瘀、虚”,运用利湿通淋、活血理气、补肾涩精法,采用自拟“前列宁”煎剂直肠注药,疗效满意。
典型病例:刘某,男,28岁。患“慢性前列腺炎”3年,经中西药治疗,症状时轻时重,常因饮食不当或身体不适而发。近1个月来,小腹及会阴部胀痛,尿频、尿急、尿痛,有尿不尽感,肛周潮湿,大便不爽。舌红,苔薄黄,脉滑数。曾用多种抗生素及中药治疗,效果不显。诊见患者表情痛苦,前列腺肛门指诊有轻度压痛,前列腺液镜检提示:脓细胞(+++)。取“前列宁”1剂约200g,加水1000ml,浸泡1小时,煎开后再煎30分钟,滤出药汁500ml;再加水500ml,煎开后再煎40分钟,滤出药汁200ml.将两次药汁混合后加热浓缩至500ml备用。每次取药汁100ml加热到37~42℃,用静脉输液装置加导尿管作直肠点滴,导尿管插入直肠约10cm左右,30分钟内滴完,每天1次灌肠,10天后患者小腹及会阴部胀痛明显减轻,仍有尿频及尿不尽感,前列腺肛门指诊压痛不明显,前列腺液镜检提示:脓细胞(+),白细胞(少)。续用上法灌肠10天,小腹及会阴部胀痛消失,肛门不潮湿,大便通畅,除偶有尿频外,其他不适消失。前列腺肛门指诊无压痛,前列腺液镜检提示:白细胞(少)。随访半年无复发。
2讨论
近些年来,中药煎剂灌肠在中医治疗中的使用范围在不断扩大。日本学者小桥恭一认为,中草药药效的发挥,依赖于肠道正常微生物群的酶代谢作用。人体消化道是个微生态环境,其中有100多种细菌,总量可达100兆个,这些细菌必须达到生态平衡,人体才会健康。而中草药的多种有效成份正是通过这些细菌的作用,调节人体微生态环境,使之达到平衡。
运用中药煎剂灌肠,药物的有效成分易被肠粘膜吸收,而且温热的药汁刺激病变脏腑,又有局部理疗的作用,故用此法治疗一些下焦疾病,疗效比较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