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三联疗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观察

关键词:慢性盆腔炎;中医药疗法;内服;外敷;保留灌肠

近年来,笔者采用行气活血、化瘀散结中药内服,配合消散外敷,红藤汤 保留灌肠三联疗法治疗慢性盆腔炎4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40例患者中,年龄最小者18岁,最大者52岁;已婚38例,未婚2例;病情最短2个月,最长10年。其中小腹痛38例,腰骶胀痛25例,低热3例,带下量多18例,月经不调16例,经前乳胀21例,子宫活动受限压痛13例,输卵管呈条索状增厚、压痛31例。因输卵管炎症引起的不孕症患者28例。

  2治疗方法

均采用内服汤药、消散外敷、中药红藤汤保留灌肠三联疗法。内服药由当归、川芎、丹参、柴胡、香附、桃仁、血竭、皂角刺、刘寄奴、薏苡仁、枳壳、生牡蛎等组成。伴炎性包块者加莪术、乳香、没药;输卵管不通者加路路通、王不留行、荔枝核等;腹痛者加川楝子、玄胡、三七、全瓜蒌等。1剂/d,水煎分2次温服。外敷消散(千年健、追地风、花椒、五加皮、艾叶、透骨草、羌活、独活、血竭、乳香、没药等)上药装入纱布袋内,蒸热,趁温热外敷下腹部,2次/d,每次约半小时。保留灌肠用本院协定方红藤灌肠汤(红藤、丹参、败酱草、蒲公英等),每晚灌肠1次,保留8小时以上。经期除内服汤药外,灌肠及外敷暂停用 .

  3疗效评定与结果

3.1疗效评定:采用积分法。子宫活动受限、压痛或子宫一侧或两侧片状增厚,或有包块、或输卵管呈条索状、压痛者各5分;小腹疼痛,腰骶坠胀者各3分;带下量多,低热,经行腹痛,乳房胀痛,月经不调者各1分。凡积分在治疗后降为0或不孕症已怀孕者为痊愈;治疗后积分比治疗前减少2/3以上者为显效;减少在1/3~2/3之间者为有效;减少低于1/3者为无效。

3.2治疗结果:经3个月治疗,痊愈17例(其中6例不孕症患者已怀孕), 显效16例,有效7例。总有效率为100%.

  4典型病例

高某,女,28岁。主诉小腹疼痛5年,结婚3年不孕。伴带下量多、色黄,经前乳房胀痛。近 1年来,上述症状加重,爱人检查正常。妇检见双侧输卵管呈条索状,压痛(+)。查子宫内膜异位抗体为阳性。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提示:双侧输卵管阻塞。经用三联疗法治疗1个月,腹痛症状消失,经前乳胀减轻。用药2个月诸症消失,仅经期轻微腰腹胀痛。用药3个月后,再做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提示:双侧输卵管通畅。停药2月余,受孕。B超提示:单胎存活。

  5讨论

慢性盆腔炎多伴结缔组织增生,与周围组织粘连,专用西药消炎不能达到治疗目的。中药具有活血化瘀、剥离组织间粘连的功效,有的药物还能使增生僵硬的组织恢复软化。内服药方中当归、川芎、桃仁、刘寄奴、皂角刺、血竭活血化瘀,剥离组织间的粘连(血竭),柴胡、香附、枳壳行气止痛、生牡蛎软坚散结、薏苡仁解毒祛湿。上药共用具有行气活血、化瘀散结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慢性盆腔炎多伴结缔组织增生,而清热解毒之药过于寒凉,不利于化解。 因此用药不能过于寒凉,应适当选用有温化之性的药物,如当归、川芎、香附等。其次,妇人以血为用,经、孕、产、乳耗血伤血,往往精血不足。因此,照顾精血为妇科治疗之核心,选药以养血活血为主,慎用破血药。

慢性盆腔炎病情顽固,难以彻底根治,采用三联疗法多途径给药,内外合治能提高治疗效果,达到彻底治疗的目的。消散温热外敷下腹部,一方面通过热敷加快局部血液循环;另一方面通过药物渗透作用直达病变部位,有利于结缔组织的软化。中药保留灌肠,是利用直肠周围血管密集,血流丰富,子宫、附件正处直肠前面,活血化瘀、清热解毒药物可通过肠粘膜吸收直达病变部位,有利于炎症及渗出物的吸收,有利于抑制局部组织的增生和粘连,是其他给药途径所不及的。

学习平台
置顶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