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治疗23例钩端螺旋体病的体会

  关键词:钩端螺旋体;中医药疗法;白虎汤

钩端螺旋体病是由各种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流行期间,以流感伤寒型多见。笔者运用中医药治疗23例流感伤寒型钩端螺旋体病,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23例中,男性16例,女性7例;年龄最大者52岁,最小者13岁,平均32岁,以青壮年居多。流感伤寒型:见于大暑节前后,多因在大雨中劳作而发病。临床表现壮热、大汗、口渴、渴欲引饮或渴而不欲多饮,头痛,颜面潮红,球结膜充血,小腿胀压痛,小便黄。舌红苔白或黄或黄腻,脉洪大。

实验室检查:外周血象中,白细胞轻度增高,血沉增快。病原体分离因条件受限未作。

  2治疗方法

除使用少量西药镇静剂,2例高热患者采用物理降温外,均以中药治疗为主,不使用任何抗生素。

中药以白虎汤为基础方(生石膏、知母、金银花、连翘、板蓝根、鲜荷叶、生地、沙参、麦冬、六一散)。加减法:舌苔黄腻者加藿香、蔻仁;口渴喜饮者加石斛、花粉、玄参;头痛如劈者加羌活、川芎、白芷;壮热不退者加服紫雪丹。

  3治疗结果

23例患者全部治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实验室检查恢复正常)。其中12例5天内治愈,9例7~9天治愈,2例治愈时间超过10天,平均疗程8天。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平均为18小时,舌苔恢复正常平均为6天。

  4典型病例

魏某,男,22岁,于发病后20小时就诊。诉起病时自觉全身不适,微恶寒,继之高热,头痛,口渴喜饮,伴四肢无力,双小腿酸胀,小便黄。查体温39.7℃,球结膜充血,颜面潮红,腓肠肌压痛明显,腹股沟可触及三枚蚕豆大淋巴结、压痛明显。舌红,苔白中心微黄,脉洪大有力。诊断为钩端螺旋体病。中医辨证属暑温病。治以清暑泄热,即予基础方2剂,急煎频服。1剂后体温开始下降,诸症缓解。2剂后体温降至正常,诸症明显改善,唯腓肠肌疼痛如前。续拟上方3剂,4天后痊愈出院。

  5讨论

根据发病季节、诱因及临床表现,本病属中医暑温范畴。暑为火热之气,其性酷烈,其邪侵入人体后,传入阳明气分。叶天士所说:“夏暑发自阳明”,“暑伤气分”,即概括了暑温初起的临床特点。而柯韵伯所论:“邪入阳明,故反恶热,热越故汗出,因邪热烁其津液,故渴欲饮水;邪盛而实,故脉洪大”,说明了本病的临床发病特点。

根据病理变化及征候表现来分析,本病病在气分,然虽气分实热,但未成腑实,故治疗当以辛寒清气、涤暑泄热为主,不宜攻下。本病是由于里热而津液受伤,并非热郁化火所致,不宜滥用黄芩、黄连等苦寒直折之品,以免更加化燥伤阴。诚如柯韵伯所云:“阳明属胃,外主肌肉,虽内外大热而未实,终非苦寒之药所宜”。因此笔者选用清热生津的白虎汤加减。该方为治暑入阳明之主方,不仅清暑泄热,且能透邪外达。吴鞠通说:“白虎本为达热出表”;即为此意。加金银花、连翘、荷叶、麦冬等,意在加强清暑透泄、滋阴养津;暑多挟湿,故加藿香、蔻仁等芳香之品,既清阳明之热,又化太阴之湿。方与证合,故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笔者认为,尽管西医治疗本病已有特效药物,但单纯用中草药亦能达到满意效果,且治疗成本及疗程均明显少于西医治疗,说明了中草药具有一定优势。因此,应该充分利用中医特色,发挥中草药的优势,为病人提供安全、高效的服务,这一点对于农村基层医院来说,尤为重要。■

学习平台
置顶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