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中的心理护理学思想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比较全面阐述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古典医学巨著,其中丰富的护理学思想,如情志、饮食和生活起居的调养护理等,为中医护理学的发展奠定了丰富的理论基础。本文仅就其中有关心理护理学即情志护理学方面的论述作一浅析,以供同道参考。

  1重视情志因素在疾病预防中的作用

《内经》认为,人有喜怒忧悲思恐惊七种情志。一般情况下,七情是人的感情的自然表露,对人体维持正常生理活动起着协调作用。但如果突然遭受强烈或持久的情志刺激,可直接伤及五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不同的情志刺激对五脏产生的影响也不同。如“怒则气上”是指过怒可使肝气横逆上冲,血随气上,可引起面红目赤,呕血,甚则昏厥卒倒,三国故事里诸葛亮三气周瑜昏厥吐血即为1例。“喜则气缓”是指暴喜导致心气涣散,神不守舍,甚则失神狂乱,如范进中举后过喜发狂也是一个典型病例。因此,《内经》认为,要预防七情致病,就要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情,“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存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上古天真论》)《内经》这句至今为后人所推崇的养生名言,说明当时人们已经认识到情志可以导致疾病,调畅情志可以预防疾病的发生。现代医学已经证实,心理因素在疾病发生与预防中起着重要作用,相对稳定的心理状态可以增强人体免疫功能,避免癌症及高血压和糖尿病等身心疾病的发生。

  2重视情志因素在疾病康复中的作用

在疾病的发展治疗过程中,《内经》认为,必须重视情志因素在康复中的作用。《素问。汤液醪醴论》中指出:“针石,道也。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认为在实施针刺疗法时,必须得到病人精神与志意的配合才能取效。否则徒然刺之,病必不愈。这里需要提及的是,《内经》首次提出了重视病人的社会经济地位变化给疾病带来的影响这一整体护理观。在《素问。疏王过论》中指出:在接诊病人时,必须了解其贵贱富贫的变化。如果病人以前高贵而后卑贱,因情志不舒,虽不中外邪疾病也会由内而生。这种病称之谓“脱营”。如其人以前富裕而后贫困,这样饮食和营养摄取上会受到影响,此之谓“失精”。天长日久,病人“身体日减,气虚无精,病深无气,洒洒然时惊,”即使再高明的医生,若不明其致病原因,也不能为其治愈。《内经》这种重视情志因素与社会环境对疾病的影响的整体观,与近年国内护理界引进的整体护理的内涵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即当代的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护理工作不仅要注意到病人身体方面的需要,而且要照顾到其心理与社会需求,才能取得最佳护理效果。

  3情志护理的几种方法

3.1调神《内经》强调调养精神在疾病预防及治疗中的作用,将其作为祛病长寿之大法,为此提出了“恬淡虚无”、“精神内守”、“志闲而少欲”、“和喜怒而安居处”等一系列调神养生法,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内经》根据“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提出的顺应自然界四时之变化,采取不同的调神摄生法。《素问。回气调神大论》指出,春季万物生发,草木萌牙,此时应坚持晨起散步,使身心象春天一样轻松愉快,生机勃发。夏季天气炎热,人们应“夜卧早起,无厌于日”,避免忿怒情绪,保持旺盛的精力。秋季为收藏之季,此时应早睡早起,精神内守,志不外逸,以缓和秋天肃杀之气的影响。冬季万物闭藏,应“早卧早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匿”,安静自若,以保体内阳气不被劫夺。诚然,《内经》提出的这种顺应四时变异阴阳消长,注意生活起居和精神调养的方法尽管有些古朴机械,但对老年人和慢性病人的养生仍有一定借鉴意义。

3.2疏导疏导即通过与病人交谈解除其心理障碍。与病人交谈是一门艺术,首先要为其创造一个安静的环境。“闭门塞牖,系之病者,数问其情,以从其意。”(《素问。移精变气论》)即在与病人交谈时,为了使其没有顾忌,毫无隐讳地尽情倾诉,需要关闭病室门窗,与病人在心理上取得沟通,耐心细致地询问病情病因,尽量满足病人的需求。如当病人忧愁时,要好言劝慰;病人诉说苦衷时,要给予同情;病人不满时,要给予解释。总之,应根据病人不同的性格特征采取不同的疏导方式,实事求是地为其分析病情,解除或缓解其心理压力,以达到配合治疗之目的。对于身居高官,饮食甘肥,不能遵守医嘱的病人,“禁之则逆其志,顺之则加其病。此时应”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灵枢。师传篇》)即向病人指出不遵守医嘱的危害,说明遵守医嘱对恢复健康的好处,以及怎样做对病情有利,怎样做会加重疾病的痛苦。如此耐心的劝慰疏导,即使那些不通情理的人,哪能不听从医生的嘱咐呢?

3.3以情胜情“以情胜情”即以一种情志抑制另一种情志,以达到淡化,消除不良情绪,以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之目的。《内经》认为,由情志因素导致的疾病还须以情胜之,故提出“以情胜情”法,如“怒胜恩”、“恩胜恐”、“恐胜喜”、“喜胜忧”等。这种用五行生克制化的理论治疗因七情刺激导致的疾病的方法,为后世历代医家所推崇效仿。据《后汉节。方求列传》华佗传记载:“有一郡守笃病久,佗以为盛怒则差,乃多受其货,而不加治。无何弃去,又留书骂之。太守果大怒,令人提杀佗。不及,因目 真(圭)/(心),吐黑血数升而愈。在这一病例中,华佗认为太守属思虑太过而病,故施以”怒胜思“的情志疗法,果然达到了预期病效。后人在《儒林外史》中讲的”范进中举“的故事,是”恐胜喜“的一个范例。范进中因50多岁中举,大喜而疯。其岳父胡屠夫一向凶悍,范进颇惧,所以被胡屠夫凶神似一个巴掌打去,范进疯病竞也痊愈了。

综上所述,情志护理是中医护理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内经》非常重视情志护理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并提出了许多朴素的情志护理方法,为我们今天进一步认识心理与疾病康复的疾系提供了可贵的借鉴。因此,深入研究《内经》中的心理护理学思想,有助于促进现代心理护理学的发展。

学习平台
置顶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