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重用葛根治验

葛根,性甘,味辛平,入脾胃经,解肌退热,生津止渴。笔者临床中,每遇眩晕患者,辨证后加用葛根,用治椎-基底动脉短暂缺血性眩晕,疗效独特。

椎-基底动脉短暂缺血性眩晕,是目前眩晕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疾病。引起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的原因很多,常见的有:血管中血液量不足而产生的供血不足;高脂血症及动脉硬化使血管腔变窄致供血不足等。几年来,笔者以葛根20~120g为主,辨证配伍相应药物,治疗上述原因所致眩晕50余例,均获良效,兹简介如下。

例1:刘某,男,61岁,1992年5月6日诊。3个月前经某医院确诊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多方求治,效果不佳,遂来我院就诊。刻诊:阵发性头晕目眩,严重时视物旋转,不能站立;眩晕发作多与头部位置转动有关,伴耳鸣、恶心、呕吐、出冷汗等。查血压15.1/11kPa,舌质暗红,苔白腻,脉弦滑。证属痰浊上扰之眩晕。药用:葛根90g,柴胡、茯苓、怀牛膝、泽泻各12g,白术15g,法半夏9g,升麻6g.水煎服,1剂/d,早晚分服。服药5剂,诸症减轻,继服10剂,诸症大减。以后每日用葛根60g和大米适量煮粥,以巩固疗效。半年后随访,未再发作。

例2:张某,女,46岁,1995年11月6日初诊。自述头晕、劳累后加重1年余,伴周身乏力,腰膝酸软,眠差。颈部拍片示:颈椎退行性变。压颈试验阳性,血压13.2/9.5kPa,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证属气血两亏之眩晕。药用:葛根120g,党参、茯苓、黄芪各15g,白术、川芎、当归、牛膝、远志各12g,熟地18g,酸枣仁20g,甘草9g.水煎服,1剂/d.服药7剂后,头晕减轻,睡眠明显改善,乏力亦好转。上方去酸枣仁、远志,续服10剂,诸症消失。以后每日用葛根90g泡水代茶饮,连用2月余。半年后随访,未再发作。

眩晕系平衡系统器官出现病变之后产生的主观感觉。平衡器官血液供应主要来自椎-基底动脉系统,当椎-基底动脉系统出现缺血时,平衡器官便产生了缺血性损害,导致功能障碍,故而出现眩晕。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葛根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扩张脑血管,降低脑血管阻力,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脑微循环的作用。

中医认为眩晕病因不外“风”、“火”、“痰”、“虚”。无论何因致眩,其基本病机均为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正如《慎斋遗书》谓:“头为诸阳之首,病人头晕,清阳不升也”。治以升清降浊为主,而葛根“气味皆薄,最能升发脾胃清阳之气”。故临床重用葛根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每收良效。

学习平台
置顶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