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因素,是指禀受于父母的致病因素。所致的疾病,称为“胎病”。
早在《素问·奇病论》中就提出:“人生而有病癫疾者,病名曰何?安所得之?岐伯曰:病名为胎病,此得之在母腹中时,其母有所大惊,气上而不下,精气并居,故令子发为癫疾也。”说明中医很早就发现母体在怀孕期间,受情志刺激,大惊可胎传影响胎儿,使胎儿出生后发生癫痫。《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明确指出:四五岁不能语言是“由在胎之时,其母卒有惊怖,内动于儿脏,邪气乘其心,令心气不和”所致。胎黄是“小儿在胎,其母脏气有热,熏蒸于胎”所致。鹅口疮是“由在胎时受谷气盛,心脾热气熏发于口。”口噤是“由在胎时热入儿脏,心气偏受热故也。”胎寒是:“小儿在胎时,其母将养取冷过度,冷气入胞,伤儿肠胃。”《证治准绳·幼科·初生门》也说:“在胎之时,母失爱护,或劳动气血相干,或坐卧饥饱相役,饮酒食肉,冷热相制,恐怖惊扑,血脉相乱,蕴毒于内,损伤胎气,故降生之后,有胎热、胎寒、胎肥、胎怯、胎惊、胎黄,诸证生焉。”《医宗金鉴·婴儿部》还认为遗毒“此证系先天遗毒于胞胎,有禀受、染受之分。禀受者,由父母先患杨梅,而后结胎元,婴儿生后,则周身色赤无皮,毒攻九窍,以致烂斑……染受者,乃先结胎元,父母后患杨梅,毒气传于胞中,婴儿既生,则头上坑凹,肌肤先出红点,次发烂斑,甚者毒攻口角眼眶,耳鼻及前阴、谷道破烂。”从上所述,先天因素是导致胎病的主要因素。
《幼幼集成·胎病论》则将胎病归纳为胎弱和胎毒两类。“儿之初生有病,亦惟胎弱、胎毒而已矣。胎弱者,禀受于气之不足也。子于父母,一体而分,而禀受不可不察。如禀肺气为皮毛,肺气不足,则皮薄怯寒,毛发不生;禀心气为血脉,心气不足,则血不华色,面无光采;受脾气为肉,脾气不足,则肌肉不生,手足如削;受肝气为筋,肝气不足,则筋不束骨,机关不利;受肾气为骨,肾气不足,则骨节软弱,久不能行。此皆胎禀之病,随其脏气而求之。所谓父强母弱,生女必羸;父弱母强,生儿必弱。故小儿有头破颅解、神慢气怯、项软头倾、手足痿软、齿生不齐、发生不黑、行住坐立须人扶掖者,此皆胎禀不足之故也。”“胎毒者,即父母命门相火之毒也。命门者,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道家谓之下丹田也。夫二五之精,妙合而凝,纯粹之精,镕液而成胎,淫佚之火,蓄之则为胎毒矣。盖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物而动,人之欲也。成胎之后,其母之关系尤紧。凡思虑火起于心,恚怒火生于肝,悲哀火郁于肺,甘肥火积于脾,淫纵火发于肾,五欲之火隐于母胞,遂结为胎毒。凡胎毒之发,如虫疥、流丹、湿疮、痈疖、结核、重舌、鹅口、口疮,与夫胎热、胎寒、胎搐、胎黄之类是也。”
先天性疾病有很多是遗传的,“遗传病是指由于生殖细胞或受精卵里的遗传物质在结构或功能上发生改变所引起的疾病,通常具有垂直传递和终生性特征。遗传病与先天性疾病是有所区别的。先天性疾病是指出生前就已经形成的畸形或疾病。其中一些先天畸形或疾病,是由遗传决定的内因所引起,这些病当然是遗传病。例如并指、先天性聋哑、白化病和先天性愚型等。但是,在胎儿发育过程中,由于环境因素的偶然影响,胎儿的器官发育异常,形成形态或功能改变,也会导致先天性疾病。例如母亲在妊娠三个月内感染风疹病毒,可使胎儿产生先天性心脏病,或先天性白内障。这不是遗传物质改变造成的,而是胚胎发育过程中受到环境因素的干扰所致,虽是先天性的,但并非遗传病。……有些遗传病不一定在出生时就表现出症状,有时需要经过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后才出现明显症状。例如遗传性小脑性运动失调症,决定于杂合子的致病基因,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但是出生时一切正常,到35~40岁才发病,但却是遗传病。”(《医学遗传学基础》)并认为遗传病有的由遗传因素决定发病,如先天性成骨不全症,先天性聋哑、血友病A和一些染色体病等;基本上由遗传因素决定发病,但需要环境中的一定诱因的作用才发病,如苯丙酮尿症,吃了含苯丙氨酸量多的食物才诱发本病。蚕豆病除遗传基础外,吃了蚕豆才诱发溶血性贫血。另一种是遗传和环境因素综合起作用的多基因病,如哮喘、精神分裂症、唇裂、腭裂、消化性溃疡、先天性心脏病、脊柱裂、无脑儿、高血压病、冠心病等。中医学中的胎病,大部分只属于先天性疾病,从文献所描述的症状来看属遗传病的很少,有的病症还是出生后感染的。
先天性因素所引起的胎病,也可以预防,如做好婚前检查,不近亲结婚,妇女怀孕后要注意饮食起居,节制房事,避免剧烈情志刺激,可以大量减少胎病的发生。《幼幼集成·护胎》说:“胎成之后,阳精之凝,尤仗阴气护养。故胎婴在腹,与母同呼吸、共安危,而母之饥饱劳逸,喜怒忧惊,饮食寒温,起居慎肆,莫不相休戚。古人胎教,今实难言,但愿妊娠之母,能节饮食、适寒温、戒嗔恚、寡嗜欲则善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