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执业助理医师:《答疑周刊》2010年第13期

【中医诊断学】

1. 小儿指纹达于气关是( )

A.邪气入络

B.邪气入经

C.邪入脏腑

D.病情凶险

E.外感初起

答案:B

学员提问:请详细说说小儿指纹的望诊重点?原创。

解析:

①三关测轻重

指纹显于风关:是邪气入络,邪浅病轻,可见于外感初起。指纹达于气关:是邪气入经,邪深病重。指纹达于命关:是邪入脏腑,病情严重。指纹直达指端(称透关射甲):提示病情凶险,预后不良。

②浮沉分表里

指纹浮而显露:为病邪在表,见于外感表证。指纹沉隐不显:为病邪在里,见于内伤里证。

③红紫辨寒热

指纹偏红:属外感表证、寒证。指纹紫红:属里热证。指纹青色:主疼痛、惊风。指纹淡白:属脾虚、疳积。指纹紫黑:为血络郁闭,病属重危。

④淡滞定虚实

指纹浅淡而纤细者,多属虚证。因气血不足,脉络不充所致。指纹浓滞而增粗者,多属实证。因邪正相争,气血壅滞所致。

2. 虚里按之其动微弱者属于( )

A.心阳不足

B.心肺气绝

C.宗气内虚

D.外感热邪

E.惊恐所致

答案:C

学员提问:虚里按诊如何辨别?原创。

解析:

虚里即心尖搏动处,位于左乳下第四、五肋间,乳头下稍内侧,当心脏收缩时,心尖向胸壁冲击而引起的局部胸壁的向外搏动,可用手指指尖触到。

虚里为诸脉之所宗。虚里按之应手,动而不紧,缓而不怠,动气聚而不散,节律清晰一致,一息4~5至,是心气充盛,宗气积于胸中的正常征象。

虚里按之其动微弱者为不及,是宗气内虚之征,或为饮停心包之支饮;搏动迟弱,或久病体虚而动数者,多为心阳不足;按之弹手,洪大而搏,或绝而不应者,是心肺气绝,属于危候。

3. 脾气虚、脾虚气陷、脾不统血证的共同症状是( )

A.纳差乏力

B.久泄不止

C.畏寒肢冷

D.头晕目眩

E.月经过多

答案:A

学员提问:三者具体表现及各自特点?原创。

解析:

脾气虚证指脾气不足,运化失职,以食少、腹胀、便溏及气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

脾虚气陷证指脾气虚弱,中气下陷,以脘腹重坠、内脏下垂及气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又名脾(中)气下陷证。

脾不统血证指脾气虚弱,不能统摄血行,以各种慢性出血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又名气不摄血证。

三证均有脾气虚的发病基础;脾气虚证以纳呆、腹胀、便溏兼气虚见症为特点;脾虚气陷证是在脾气虚证的基础上,以内脏下垂为特点;脾不统血证是在脾气虚证的基础上,以出血为特点。

【诊断学基础】

1. 气胸出现的呼吸困难为( )

A.呼气性呼吸困难

B.吸气性呼吸困难

C.混合性呼吸困难

D.神经精神性呼吸困难

E.以上都不是

答案:C

学员提问:请列举一下各种呼吸困难的常见情况?原创。

解析:

①吸气性呼吸困难:

吸气显著困难,胸骨上窝、锁骨上窝、肋间隙在吸气时明显凹陷,称为三凹征,常伴有频繁干咳及高调的吸气性喘鸣音。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喉、气管、大支气管的狭窄与梗阻:喉部疾病,如急性喉炎、喉水肿、喉痉挛、白喉、喉癌等;气管疾病,如气管异物、支气管肿瘤或气管受压等。

②呼气性呼吸困难:

呼气显著费力,呼气时间延长而缓慢,伴有广泛哮鸣音。常见于支气管哮喘、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等。

③混合性呼吸困难:

吸气与呼气均感费力,呼吸频率浅而快。见于重症肺炎、重症肺结核、大面积肺不张、大块肺梗死、大量胸腔积液和气胸等。

2. 支气管扩张可见( )

A.匙状甲

B.杵状指(趾)

C.肢端肥大症

D.膝内、外翻

E.足内、外翻

答案:B

学员提问:杵状指都见于什么疾病?

解析:

杵状指(趾) 常见于:

①呼吸系统疾病:如支气管扩张、支气管肺癌、慢性肺脓肿、脓胸等。

②某些心血管疾病:如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等。
【中医基础理论】

用热性药治疗具有假热症状的病证,属于( )

A.热因热用

B.寒因寒用

C.塞因塞用

D.通因通用

E.热者寒之

学员提问:请解释?医 学 教 育 网 原 创

答案与解析:

答案:A 。

热因热用,系反治法之一。即以热药治疗真寒假热之法。例如某些亡阳虚脱的病人,由于阴寒内盛,格阳于外,有时会见到面颊浮红、烦躁等热象,因其热象是假,而阳虚寒盛是其本质,故仍以温热药物治疗,就是热因热用。

【中医诊断学】

病人先有高热大汗,面赤,口渴引饮,脉洪大,后突然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微欲绝,此属于( )

A.阳盛格阴

B.阴盛格阳

C.寒热错杂

D.表热里寒

E.热证转寒

学员提问:请分析一下B和E?

答案与解析:

答案:E。

阳盛格阴,又称格阴。指热极似寒的一种反常表现。病的本质属热,因邪热内盛,深藏于里,阳气被遏,郁闭于内,不能外透,格阴于外。表现为四肢厥冷,脉象沉伏或服寒药不纳等假寒症状。但病人具有心胸烦热,腹部扪之灼热,身大寒而不欲近衣(不恶寒反恶热)等反映热盛本质的症候。其实质为真热假寒。

热证转寒是热证转变成了寒症,即只有寒症的表现了。

【中医内科学】

刚痉表现为( )

A.外感表实无汗

B.表虚有汗

C.自汗

D.汗出不畅

E.汗出如油如珠

学员提问:刚痉怎么回事?

答案与解析:原 创

答案:A。

张仲景将痉病分为柔痉和刚痉两种。

柔痉为素体津液不足,复感风邪而致,症状为发热、恶风、有汗、颈项强急、角弓反张和口噤不开,治宜疏风解肌,生津缓脉,方用栝蒌桂枝汤;

刚痉为素体津液不足,复感寒邪而成,症见发热、恶寒、无汗、口噤不开、颈项强急,甚至角弓反张,治用葛根汤解表散寒,生津缓脉。

【中医妇科学】

急性盆腔炎湿热瘀结证,治疗首选( )

A.仙方活命饮

B.五味消毒饮

C.大黄牡丹汤

D.大柴胡汤

E.银甲丸

学员提问:ABC的区别??

答案与解析:原 创

答案:A。

仙方活命饮、五味消毒饮为阳证疮疡的常用方,均有清热解毒之功。

不同点在于:仙方活命饮为痈肿初起的要方,除清热解毒之外,还配伍疏风、活血、软坚、散结之品,功能清热解毒,消肿溃坚,活血止痛;五味消毒饮重在清热解毒,其清解之力较仙方活命饮为优,侧重消散疔毒。

大黄牡丹汤功效:泻热破瘀,散结消肿。主治:肠痈初起。证见少腹肿痞,按之痛如淋,小便自调,发热恶寒,自汗出,或右足屈而不伸,苔黄腻,脉滑数。本方治症属于热毒蕴结于肠,气血瘀滞不通而成。

【中医儿科学】

患儿,l2岁。发热咳嗽3天,证见高热烦躁,咳嗽喘促,气急鼻煽,呼吸困难,咯黄稠痰,胸闷胀满,面赤口渴,大便干燥,舌红,苔黄,脉滑数。治疗首选方( )

A.华盖散

B.麻杏石甘汤

C.五虎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

D.银翘散合麻杏石甘汤

E.黄连解毒汤合三拗汤

学员提问:五虎汤的组成?

答案与解析:

答案:C。

五虎汤:

[来源]《仁斋直指》卷八。

[组成]麻黄2.1克 杏仁(去皮、尖)3克 甘草1.2克 细茶(炒)2.4克 白石膏4.5克

[主治]风热壅肺,身热,咳喘痰多者。

医学教育网校(www.mod66.com)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学习平台
置顶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