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
1.中午寒颤,午后即发热恶热,汗出好转,每日发作一次,其病属于:
A.湿温病
B.少阳病
C.疟疾病
D.瘟疫
E.太阳病
答案:C
学员提问:选B不可以吗?原创。
解析:
寒热往来,一般分为两种情况。①寒热往来无定时:病人自觉时冷时热,一日多次发作而无时间规律的症状。多见于少阳病,为半表半里证。②寒热往来有定时:病人恶寒战栗与高热交替发作,每日或二三日发作一次,发有定时的症状。常见于疟疾。所以,本题应该选C,而不是B.
2.常见于温病或伤寒邪正剧烈斗争的阶段的是:
A.自汗
B.盗汗
C.蒸汗
D.战汗
E.冷汗
答案:D
学员提问:为什么?原创。
解析:
战汗就是病人先恶寒战栗而后汗出的症状,为正邪剧争所致。常见于温病或伤寒邪正剧烈斗争的阶段,是病变发展的转折点。若汗出热退,脉静身凉,提示邪去正复,疾病向愈;若汗出而身热不退,烦躁不安,脉来急疾,提示邪盛正衰,病情恶化。
3. 久病精气衰竭的病人,突然精神好转,食欲大增,颧赤如妆,语言不休,此属:
A.有神
B.无神
C.少神
D.神乱
E.假神
答案:E
学员提问:什么是假神?原创。
解析:
假神一般表现为:原本目光晦滞,突然目似有光,但却浮光外露;本为面色晦暗,一时面似有华,但为两颧泛红如妆;本已神昏或精神极度萎靡,突然神识似清,想见亲人,言语不休,但精神烦躁不安;原本身体沉重难移,忽思起床活动,但并不能自己转动;本来毫无食欲,久不能食,突然索食,且食量大增等。
假神的出现,是因为脏腑精气极度衰竭,阴不敛阳,虚阳外越,阴阳即将离决所致,常是危重病人临终前的征兆。
4.目部的心脏相关部位是:
A.眼睑
B.黑睛
C.瞳仁
D.白睛
E.内外眦的血络
答案:E
学员提问:请解释?
解析:
古人将目的不同部位分属五脏,如《灵枢•大惑论》曰:“睛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睛,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后世医家据此而归纳为“五轮学说”。
即瞳仁属肾,称为水轮;黑睛属肝,称为风轮;两眦血络属心,称为血轮;白睛属肺,称为气轮;眼睑属脾,称为肉轮。
通过观察五轮的形色变化,可以诊察相应脏腑的病变,对眼科临床和内科病症的诊断具有一定的意义。
5.湿痰的临床表现是:
A.痰清稀泡沫多
B.痰黄粘稠有块
C.痰白清稀,或有灰黑点
D.痰少而黏,难于咯出
E.痰白滑量多,易于咯出
答案:E
学员提问:通过痰如何辨证?
解析:
痰白清稀者,多属寒痰,上犯于肺所致。痰黄稠有块者,多属块痰。痰少而黏,难于咯出者,多属燥痰。所致痰白滑量多,易于咯出者,多属湿痰。致痰中带血,色鲜红者,称为咯血。常见于肺痨、肺癌等病人。咯吐脓血痰,气腥臭者,为肺痈。是热毒蕴肺,化腐成脓所致。
6. 外感秽浊不正之气、热毒内盛的舌象是:
A.白腻苔
B.黄腻苔
C.积粉苔
D.灰黑苔
E.腐苔
答案:C
学员提问:什么是积粉苔?
解析:
苔白如积粉,扪之不燥者,称为积粉苔,常见于瘟疫或内痈等病,系秽浊湿邪与热毒相结而成。
【中医基础理论】对真寒假热应采用的治疗方法是( )
A.热因热用
B.寒因寒用
C.塞因塞用
D.通因通用
E.虚则补之
学员提问:请老师解释一下?
答案与解析:本题答案为A。
【真寒假热】是阴证似阳的一种症状。病本属寒证,因寒到了极点,出现身热,面色浮红、口渴、手足躁扰不宁、脉洪大等假热现象。假热的辨证要点是:患者身虽熟,但喜用衣被覆盖;口虽渴而饮不多;手足虽躁扰,但神志安静;苔虽黑但滑润;脉虽洪大,但按之无力。实质上这些都是虚阳外露的一种假象。
【热因热用】是反治法之一,是治疗真寒假热的方法。由于病的实质是真寒,却表现出假热的现象,亦即内真寒而外假热,因为热是假象,而寒是病的实质,故须用热药来解决。
【中医诊断学】下列何证不是由肺气不足,腠理不密所致( )
A.咳喘无力
B.吐痰清稀
C.语声低怯
D.潮热盗汗
E.体倦神疲
学员提问:老师,为何答案为D?
答案与解析:答案选择D。
肺气不足,腠理不密为肺气虚的病理表现,肺气虚的辨证要点大致有以下几方面:①咳嗽声低无力,喘息短气,声怯懒言,痰多清稀。②面色不荣,畏寒自汗,疲乏无力,易患外感,或脾气虚导致大肠传送无力而致便秘,虽有便意而大便难下伴汗出气短。③除上述肺经症状与全身表现外,多见舌质淡,苔薄白,脉虚或细弱。医学。教育网原创
证情分析:肺气亏损,宗气不足,呼吸功能减弱,故咳喘无力,少气不足以息。动则耗气,而喘息更甚;肺气不足,水液失于正常输布,聚而成为清稀痰液,气虚不能运血上荣,故面色淡白或咣白。气虚则神疲乏力,声音低怯,肺气虚,卫外失固,腠理不密,故畏风,自汗,易于感冒。舌淡、苔白、脉弱无力均为气虚之证。
所以A、B、C、E均可为肺气不足,腠理不密所致,仅D不是,答案为D。
【中药学】西洋参的主治病证是( )
A.既能治疗中气不足,又能治疗肺气亏虚
B.既能治疗气虚欲脱,又能治疗肺气亏虚
C.既能治疗阴虚火旺,又能治疗肺气亏虚
D.既能治疗肾虚遗精,又能治疗肺气亏虚
E.既能治疗暑湿吐泻,又能治疗肺气亏虚
学员提问:请问老师讲解一下人参、西洋参、党参、太子参功用的区别?
答案与解析:本题选C。
人参、西洋参、党参、太子参均能益气生津,适用于气津两伤之证。人参、党参尚能益气生血,常用于气血两亏之证。其中人参补气力最强,独能大补元气、复脉固脱,为治虚脱危证,救脱扶危之良剂;且能补气安神益智,以治气血亏虚之心悸、失眠、健忘等证;益气助阳,以治阳痿;补气摄血以治气不摄血之出血证。总之,凡气、血、津液不足或阴虚之证皆可应用,为治虚劳内伤之第一要药。西洋参性寒偏清,兼能清火养阴,最宜于热病气阴两伤及阴虚火旺者。党参善补中气、益肺气,性质平和,不燥不腻,虽补气之力不及人参强峻,但为治脾肺气虚最常用之品。至于太子参则性平偏凉,为清补佳品,补气生津之力最为缓和,适用于气阴不足之轻证。医学 教育网原创?
【中医方剂学】患者余某,男,68岁。咳嗽气喘,咯痰黄稠,胸膈痞闷,甚则气急呕恶,烦躁不宁,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治宜选用( )
A.泻白散
B.二陈汤
C.贝母瓜蒌散
D.清气化痰丸
E.苏子降气汤
学员提问:老师,为何选D,不选A、B?
答案与解析:本题答案为D。
泻白散
【组成】 地骨皮(30克) 桑白皮(炒,30克) 甘草(炙,3克)
【功用】 清泻肺热,止咳平喘。
【主治】 肺热喘咳证。气喘咳嗽,皮肤蒸热,日哺尤甚,舌红苔黄,脉细数。(可用于小儿麻疹初期、肺炎或支气管炎等属肺中伏火郁热者。)
【方论】方中桑白皮清肺热,泻肺气,平喘咳;地骨皮泻肺中深伏之火,对于阴虚有热者尤宜;甘草、粳米养胃和中。四药合用,清热而不伤阴,泻肺而不伤正,使肺气清肃,则咳喘自平。
二陈汤
【组成】半夏汤洗七次 橘红各五钱(各15g)白茯苓三钱(9g) 甘草炙,一钱半(4.5g) 生姜七片,乌梅一个
用法:每服四钱(12g),用水一盏,生姜七片,乌梅一个,同煎六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现代用法:加生姜7片,乌梅1个,水煎温服。)
【功用】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主治】 湿痰证。咳嗽痰多,色白易咯,恶心呕吐,胸膈痞闷,肢体困重,或头眩心悸,舌苔白滑或腻,脉滑。
【病症分析】湿痰为病,犯肺致肺失宣降,则咳嗽痰多;停胃令胃失和降,则恶心呕吐;阻于胸膈,气机不畅,则感痞闷不舒;留注肌肉,则肢体困重;阻遏清阳,则头目眩晕;痰浊凌心,则为心悸。
清气化痰丸
【组成】 陈皮去白 杏仁去皮尖 枳实麸炒 黄芩酒炒 瓜蒌仁去油 茯苓各一两(各30g)胆南星 制半夏各一两半(各45g) 姜汁为丸
用法: 姜汁为丸。每服6,温开水送下。(现代用法:以上8味,除瓜蒌仁霜外,其余黄芩等7味药粉碎成细粉,与瓜蒌仁霜混匀,过筛。另取生姜100g,捣碎加水适量,压榨取汁,与上述粉末泛丸,干燥即得。每服6~9g,1日2次,小儿酌减;亦可作汤剂,加生姜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用】 清热化痰,理气止咳。
【主治】 痰热咳嗽,咳嗽气喘,咯痰黄稠,胸膈痞闷,甚则气急呕恶,烦躁不宁,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病症分析】痰热为患,壅肺则肺失清肃,故见咳嗽气喘、咯痰黄稠;阻碍气机,则胸膈痞闷,甚则气逆于上,发为气急呕恶;痰热扰乱心神,可见烦躁不宁。
患者的主症符合清气化痰丸的主治功效,故答案选择D,不选择A、B。
【医学教育网校(www.mod66.com)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