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执业助理医师:《答疑周刊》2010年第2期

【中医基础理论】

1.与津液代谢关系最密切的是( )

A.肝脾肾

B.脾肺肾

C.心肝脾

D.脾肺心

E.肝肺肾

答案:B

学员提问:请详细解释?原创。

解析:

脾、肺、肾司水液代谢是指脾肺肾与水液代谢密切相关,其相互协调,共同维持人体水液的生成、输布与排泄。

脾对水液代谢的作用,也称为脾主运化水液。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指脾的运化功能,能够协助胃、小肠等将水饮进行消化、吸收,化生津液;二是指脾的升清作用,能够将既成之津液上输至肺,经肺布敷全身,或直接布散四旁,而发挥其滋养脏腑、润泽官窍的作用。

肺司水液代谢,亦称为肺主通调水道,是指肺通过其宣发肃降作用对体内的水液发挥着疏通与调节作用。肺主通调水道亦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肺宣发作用将津液向上向外布散,将浊液化为汗液排出体外;另一方面,通过肺的肃降作用,向下向内布敷津液,并将浊液下输膀胱。故有“肺为水之上源”之称。

肾主水液代谢,即肾主水,主要表现在肾对水液代谢的升清降浊的作用。肾主水,主要是通过肾阳气化作用来完成的。其一,将由肺的肃降下达于膀胱的浊液,使浊中之清者复上升至肺,并重新分布全身;使浊中之浊者,化为尿液而排出体外。其二,肾为先天之本,肾中阳气为全身阳气之根,肺的宣降、脾的运化、三焦气化、膀胱的气化皆赖肾中阳气温煦蒸化才得以正常进行。故曰“肾主水”,“肾为水之下源”。

2. 脾虚运化无力引起的腹部胀满,治疗应选用下列哪项治法( )

A.通因通用

B.寒因寒用

C.热因热用

D.塞因塞用

E.寒者热之

答案:D

学员提问:可以把通因通用、寒因寒用、热因热用、塞因塞用都举个证例吗?原创。

解析:

(1)热因热用:即以热治热,是指用热性药物来治疗具有假热征象的病证。适用于阴盛格阳的真寒假热证。

(2)寒因寒用:即以寒治寒,是指用寒性药物来治疗具有假寒征象的病证。适用于阳盛格阴的真热假寒证。

(3)塞因塞用:即以补开塞,指用补益方药来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病证。适用于体质虚弱,脏腑精气功能减退而出现闭塞症状的真虚假实证。如血虚的经闭、肾阳虚的尿少癃闭、脾虚的纳呆和脘腹胀满病证、年老或久病精血津液不足的便秘等,均应以补益药进行治疗。

(4)通因通用:即以通治通,指用通利之方药治疗具有实性通泄症状的病证。适用于因实邪内阻出现通泄症状的真实假虚证。如食积所致的腹痛,泻下不畅,热结旁流;瘀血所致的崩漏;膀胱湿热所致的尿频、尿急、尿痛等病证。

【方剂学】

1.主治脾约的方剂是( )

A.十枣汤

B.麻子仁丸

C.贝母瓜蒌散

D.泻白散

E.枳实薤白桂枝汤

答案:B

学员提问:脾约是怎么回事?

解析:

脾约,病名。为脾虚津耗、肠液枯燥所致大便艰涩的病证,亦为形成便秘的原因之一。出自于《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约,有约束之意;脾约者,指脾津耗损,影响大便的排出。成无己注:“胃强脾弱,约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输膀胱,致小便数、大便难”(见《注解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2. 茯苓丸的组成药物中含有( )

A.细辛 蜀椒

B.槟榔 半夏

C.猪苓 泽泻

D.当归 白术

E.朴硝 枳壳

答案:E

学员提问:请问茯苓丸是金匮的桂枝茯苓丸吗?它们有何区别?

解析:

茯苓丸和金匮的桂枝茯苓丸是两个方剂,没有任何关系。

茯苓丸

【方源】《是斋百一选方》,录自《全生指迷方》

【组成】茯苓 枳壳 半夏 风化朴硝

【功用】燥湿行气,软坚化痰。

【主治】痰伏中脘,流注经络证。两臂酸痛或抽掣,不得上举,或左右时复转移,或两手麻木,或四肢浮肿,舌苔白腻,脉沉细或弦滑。

桂枝茯苓丸

【组成】 桂枝 茯苓 丹皮 桃仁 芍药

【功用】 活血化瘀,缓消?块。

【主治】 瘀阻胞宫证。腹痛拒按,或漏下不止,血色紫黑晦暗,或妊娠胎动不安等。

3. 患者句某,女,31岁。脘腹胀痛,泄泻不畅,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沉有力。治宜选用( )

A.保和丸

B.葛根芩连汤

C.清胃散

D.枳实导滞丸

E.木香槟榔丸

答案:D

学员提问:B为什么不正确,它也治疗湿热泄泻?

解析:

葛根芩连汤方证是因伤寒表证未解,邪陷阳明所致。表未解而里热炽,治宜外解肌表之邪,内清肠胃之热。不具有消导化积的作用。

而枳实导滞丸方证是湿热食积所致,治宜消导化积、清热利湿,所以最佳答案为枳实导滞丸。


【中医基础理论】六淫中最易导致肿疡的是(  )

A.风邪

B.湿邪

C.火邪

D.燥邪

E.暑邪

学员提问:请问老师为什么选火邪?

答案与解析:本题答案为C。

火(热)的特性及致病特点:

①火为热极,其性炎上:火邪所伤,证见高热、干渴、苔黄、舌红、目赤肿痛;火邪之证,其病先起于身体上部。

②火灼脉络,迫血妄行:火证多有出血和发斑的表现:衄(nǜ) 血、尿血、便血、咯血、出血斑点。

③火易动风:即火易生风,火伤阴液,使筋脉失养而致肝风内动,出现四肢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两眼直视、狂躁不安。

④火邪易伤津液:火为阳邪,易耗阴液。

⑤火邪易致疮痈:火邪入血分,聚于局部,腐蚀血肉而发生痈疮肿毒,临床上有红肿、高突、灼热之表现。《灵枢。痈疽》:“大热不止,热盛则肉腐,肉腐则为脓,故名曰痈”;《医宗金鉴。痈疽总论歌》:“痈疽原是火毒生”。

所以答案为C。

【中医诊断学】患者突然昏倒,口吐涎沫,四肢抽搐,醒后如常,可诊断为( )

A.狂证

B.癫证

C.痫证

D.中暑

E.心阳暴脱

学员提问:老师,请讲解一下癫、痫、狂证的鉴别诊治?

答案与解析:答案选择C。

癫病:癫病因情志内伤,脏腑功能失调,致痰气郁结,蒙蔽心窍所发。以精神抑郁、表情淡漠、沉默痴呆、语无伦次、静而少动为特征。相当于西医学的精神分裂症、忧郁症、强迫症等。其临床表现为:精神抑郁,多疑多虑,或焦急胆怯,自语少动,或悲郁善哭,呆滞叹息等不正常表现。一般而言多有情志刺激,意欲不遂等诱发因素或有家庭史,中医临床证候分为4型予以辨证论治:1、痰气郁结型,2、气虚痰结型,3、心脾两虚型,4、阴虚火旺型。

狂病:狂病因七情化火,煎熬津液为痰,痰热雍盛,迷塞心窍所致,以精神亢奋、躁扰喧狂不宁、毁物打骂、动而多怒为特征,相当于西医学精神分裂症、躁狂病等。其临床表现有:精神错乱,哭笑无常,妄语高歌,狂躁不安,不避亲疏,打人毁物等精神、语言、举止不正常状态。有情志剌激、意愿不遂或脑外伤等诱发因素,或有家族史,中医临床证候分为3型予以辨证治疗:1、痰火扰神型,2、火盛伤阴型,3、气血瘀滞型。

痫病:痫病是指由痰、火、瘀及先天因素等,导致气血逆乱,清窍蒙蔽而发病,以卒然昏倒、强直抽搐、或口吐涎沫,两目上视,移时自醒、醒后如常人为特征的发作性疾病,相当于西医学的癫痫,包括原发性及继发性癫痫。其临床以全面性发作及部分性发作为表现,全面性发作表现为:突然昏倒,项背强直,四肢抽搐,或两目瞪视,口吐涎沫,呼之不应或头部下垂,肢软无力;部分性发作表现为:口、眼、手等局部抽搐而无突然昏倒,或幻视,或呕吐,多汗,或言语障碍,或无意识的动作。每因惊恐、劳累、情志过激等因素诱发,多有家族史。中医临床证候分为3型予以辩证论治,即:1、痰火扰神型;2、血虚风动型;3、风痰闭窍型。

【中医外科学】患者女性,45岁。结喉正中偏右有一半圆形包块,边界清楚,表面光滑,皮色如常,可随吞咽上下移动,应考虑为( )

A.气瘿

B.肉瘿

C.筋瘿

D.血瘿

E.石瘿

学员提问:请问老师讲解一下以上答案的区别?

答案与解析:本题选B。

宋代陈元择《三因方》将瘿分为石瘿、肉瘿、筋瘿、血瘿、气瘿5类。

肉色不变为肉瘿,筋脉现露为筋瘿,筋脉交络为血瘿,忧恼消长为气瘿,坚硬不移为石瘿。

现代常见的为气瘿、肉瘿、石瘿、瘿痈4种:

①气瘿。证为颈部漫肿,边缘不清,皮色如常,按之柔软,随喜怒而消长,类似于单纯性甲状腺肿及部分地方性甲状腺肿,治疗宜理气解郁,化痰软坚,健脾除湿。用四海舒郁丸或海藻玉壶汤化裁;亦可选用碘剂、针灸及手术治疗。

②肉瘿。证见颈部单个或多个肿块,状如覆碗,皮色如常,软如绵,硬如石,可伴有性急、多汗、心悸胸闷。类似于甲状腺瘤及结节性甲状腺肿。治宜开郁化痰,佐以软坚。用海藻玉壶汤,外用阳和解凝膏,必要时采取手术治疗。

③石瘿。证见颈部肿块,凹凸不平,坚硬不移,后期可有气管、食道、声带受压症状。相当于甲状腺肿瘤。治宜化痰开郁,行气软坚,用海藻玉壶汤,外用阳和解凝膏加阿魏粉,亦可选用手术等疗法。

④瘿痈。证见颈中两侧结块、肿胀、灼热、疼痛,伴有发热、头痛等,软少化脓。类似于急性或亚急性甲状腺炎。治宜疏风清热化痰,用牛蒡解肌汤加减,表证消失后,宜舒肝清热,化痰消肿,用柴胡清肝汤加减,外用金黄散调敷患处。预防应在气瘿流行地区供应碘化食盐。在碘缺乏地区行碘油注射。医学 教育网原创?

【中医外科学】患者男性,21岁,双手背起结节l年,如豆般大,坚硬粗糙,表面蓬松枯槁,色黄。皮损范围有扩大趋势,无任何不适,舌红,苔薄,脉弦数。诊断为( )

A.扁瘊

B.跖疣

C.鼠乳

D.疣目

E.丝状疣

学员提问:老师,A、D如何区别?

答案与解析:本题答案为D。

扁瘊相当于西医中的扁平疣,是一种病毒性皮肤病,因其主要侵犯青少年,故又称青年扁平疣。它的病原体和寻常疣一样,是由乳头状瘤病毒HPV3和HPV5感染引起的皮肤赘生物。表现为或分散分布、质地柔软、顶部光滑、粟粒至绿豆大、淡褐或正常皮色的高出皮肤表面的扁平状丘疹。好发于面部、手背部等暴露部位。

疣目相当于西医的寻常疣,多发子儿童及青年。寻常疣初起为米粒大小,微黄色角化性丘疹,中央可见一针头小红点,逐渐增至绿豆大小,圆形或多角形乳头状隆起,境界明显,质硬,表面粗糙呈刺状,灰白,污染或污褐色。初发常为1个,长期不变或不断增多,邻近者互相融合,有时可自身接种。好发于手、足背及手指、足趾、甲缘等处。

医学教育网校(www.mod66.com)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学习平台
置顶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