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执业助理医师:《答疑周刊》2010年第1期

【中医基础理论】

情志为病,过悲则( )

A.气上

B.气下

C.气缓

D.气结

E.气消

答案:E

学员提问:详细解释一下?原创。

解析:

七情内伤,直接影响相应的内脏,使脏腑气机逆乱,气血失调,导致种种病变的发生。

《素问•举痛论》说:“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怒则气上,是指过度愤怒可使肝气横逆上冲,血随气逆,并走于上。临床见气逆,面红目赤,或呕血,甚则昏厥卒倒。

喜则气缓,包括缓和紧张情绪和心气涣散两个方面。在正常情况下,喜能缓和精神紧张,使营卫通利,心情舒畅。但暴喜过度,又可使心气涣散,神不守舍,出现精神不集中,甚则失神狂乱等症状。

悲则气消,是指过度悲忧,可使肺气抑郁,意志消沉,肺气耗伤。

恐则气下,是指恐惧过度,可使肾气不固,气泄以下,临床可见二便失禁,或恐惧不解则伤精,发生骨?痿厥、遗精等症。

惊则气乱,是指突然受惊,以致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惊慌失措。

思则气结,是指思虑劳神过度,伤神损脾导致气机郁结。古人认为“思”发于脾,而成于心,故思虑过度不但耗伤心神,也会影响脾气。阴血暗耗,心神失养则心悸,健忘,失眠多梦;气机郁结阻滞,脾的运化无力,胃的收纳腐熟失职,便会出现纳呆,脘腹胀满、便溏等症。

【中医诊断学】

前额头痛连及眉棱骨属于( )

A.阳明头痛

B.少阳头痛

C.厥阴头痛

D.太阳头痛

E.太阴头痛

答案:A

学员提问:为什么选A?

解析:

阳明头痛部位以前额、面颊、眉棱骨常见,或痛连齿龈,或颜面疼痛。

这是与经脉循行有关的。比如足阳明胃经起于鼻翼两侧(迎香),上行到鼻根部,旁行入目内眦,与足太阳经交会(睛明),向下沿鼻柱外侧(承泣),入上齿龈内,回出,挟口两旁,环绕嘴唇,向下在颏唇沟承浆穴(属任脉)处左右相交,退回沿下颌骨后下缘到大迎穴处,沿下颌角(颊车)上行过耳前,经过上关穴(客主人),沿发际,到达前额(神庭)。

【中药学】

具有利水渗湿,健脾,舒筋脉作用的药物是( )

A.茯苓

B.猪苓

C.泽泻

D.薏苡仁

E.滑石

答案:D

学员提问:薏苡仁有舒筋脉的作用吗?

解析:

薏苡仁:

【性味归经】甘、淡,凉。归脾、胃、肺经。

【功效】利水消肿,渗湿,健脾,除痹,清热排脓。

【应用】

(1)水肿,小便不利,脚气。本品利湿健脾,功似茯苓。对于脾虚湿滞者尤为适用。

(2)脾虚泄泻。对于脾虚湿盛的泄泻,常与人参、茯苓等合用,如参苓白术散。

(3)湿痹拘挛。本品渗湿除痹,又能舒筋脉,和挛缓急。

(4)肺痈,肠痈。本品能清肺肠之热,排脓消痈。

【中医内科学】

刘某,男,67岁,生气后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噤不开,大小便闭,肢体强痉。若见症还有面白唇暗,静卧不烦,四肢不温,痰涎壅盛,苔白腻,脉沉滑缓,方药宜选( )

A.急用苏合香丸,并用涤痰汤

B.急用安宫牛黄丸,并用羚羊角汤

C.急用局方至宝丹,并用羚羊角汤

D.急用苏合香丸,并用温胆汤

E.以上都不是

答案:A

学员提问:请老师解释一下,我在做题时,经常遇到涤痰汤和导痰汤,这两个方子有什么区别吗,我老是搞不清楚,谢谢!

解析:

导痰汤

【功能主治】燥湿豁痰,行气开郁。主痰涎壅盛,头目眩晕;或痰饮留积不散,胸膈痞塞,胁肋胀满,头痛吐逆,喘急痰嗽,涕唾稠粘,坐卧不安,不思饮食。

【备注】方中南星燥湿化痰,祛风散结枳实下气行痰,共为君药;半夏功专燥湿祛痰,橘红下气消痰,均为臣药,辅助君药加强豁痰顺气之力;茯苓渗湿,甘草和中,为佐使药。全方共奏燥湿化痰,行气开郁之功。气顺则痰自下降,晕厥可除,痞胀得消。

涤痰汤

【功用】涤痰开窍。

【主治】中风,痰迷心窍证。舌强不能语,喉中痰鸣,漉漉有声,舌苔白腻,脉沉滑或沉缓。

涤痰汤是在导痰汤基础上又加石菖蒲、竹茹、人参而成,较之导痰汤又多开窍扶正之功。平素心脾不足而有痰的人,又被风邪所伤,风痰互结,壅塞经络,于是昏迷舌强不能言语,因此用橘红、半夏、胆星利气燥湿而化痰,菖蒲开窍通心,竹茹清化热痰,枳实破痰利膈,人参、茯苓、甘草补益心脾而泻火,使痰消火降,经络通利,所以服此方后能够苏醒而言语如常。本题最佳治法当选涤痰汤,涤痰开窍。

【诊断学基础】

下列疾病中出现的胸水不是渗出液的是( )

A.结核性胸膜炎

B.脓胸

C.肺癌

D.心力衰竭

E.心包炎

答案:D

学员提问:医学?育网原创如何区分渗出性及漏出性的?

解析:

渗出性的病因很多,归纳起来为两大类:一类是炎症性病变所致,如由细菌、病毒或真菌等感染胸膜引起感染性炎症,导致胸腔积液,或由于肺栓塞、胰腺炎、结缔组织疾病等非感染性炎症引起胸腔积液;第二类是肿瘤性,如癌肿长在胸膜长或转移侵犯胸膜引起积液,可见于胸膜间皮瘤、肺癌、乳房癌、胃癌等。

漏出性胸腔积液的病因,可以是全身性疾病,如低蛋白血症、过敏性疾病,也可以是某器官的病变,如充血性心力衰竭、肝硬化、肝阿米巴病、胸导管破裂等。

 

【中医基础理论】感应传导信息与气的什么作用有关( )

A.推动与调控作用

B.温煦与凉润作用

C.防御作用

D.固摄作用

E.中介作用

学员提问:请问老师什么叫感应传导信息?

答案与解析:本题答案为E。

经络不仅有运行气血阴阳的作用,而且还有感应传导作用。感应传导是指经络系统对针刺或其他刺激的感觉传递及通导作用。如对经穴刺激引起的感觉传递,通常称为“得气”、“行气”等,就是经络的感应传导所发挥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经气可以到达病所,起到调整疾病虚实的作用,故《灵枢。九针十二原》强调:“刺之要,气至而有效。” 医学 教育网原创指出针刺治病的关键在于“得气”,即经络系统感应与传导作用的发挥。

【中药学】功能舒筋活络,并善于缓解拘挛疼痛的药物是(  )

A.独活

B.蕲蛇

C.桑寄生

D.威灵仙

E.木瓜

学员提问:老师,请讲解一下木瓜?

答案与解析:答案选择E。

木瓜

【性味】酸,温。

【归经】归肝、脾经。

【功能主治】平肝舒筋,和胃化湿。用于湿痹拘挛,腰膝关节酸重疼痛,吐泻转筋,脚气水肿。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5-10g;或入丸、散。外用:煎水熏洗。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防潮,防蛀。

【备注】治风湿痹痛时一般用于腰膝酸痛者居多,常与虎骨等配用。为治吐泻转筋之要药。用于暑湿霍乱,吐泻转筋之症,可配伍薏苡仁、蜇砂、黄连、吴茱萸等药同用。此外,本品又为治脚气肿痛要药,可配伍吴茱萸、紫苏、槟榔同用。尚有消食作用,可用于消化不良症。

【中药学】白芷善于治疗的是(  )

A.太阳头痛

B.阳明头痛

C.少阳头痛

D.厥阴头痛

E.少阴头痛

学员提问:请问老师白芷的临床应用是什么?

答案与解析:本题选B。

白芷

[性味]辛,温。

[归经]入肺、脾、胃经。

[功用主治]

祛风,燥湿,消肿,止痛。

主治头痛,眉棱骨痛,齿痛,鼻渊,寒湿腹痛,肠风痔漏,赤白带下,痈疽疮疡,皮肤燥痒,疥癣。

[临床应用]

1. 用于感冒风寒,头痛,鼻塞。常配伍防风、羌活等。

2. 用于头痛、齿痛、鼻渊、风湿痹痛者。治疗阳明头痛、眉棱骨痛,头风痛等,外感风寒者,配伍荆芥、防风、川芎;外感风热者,配伍薄荷、菊花、蔓荆子。治疗齿痛,属风火者,配石膏、黄连。治鼻渊头痛、与苍耳子、辛夷、薄荷同用。治风湿寒痹、腰背疼痛,与羌活、独活、威灵仙同用。

3. 用于疮疡肿痛。如乳痈初起可配蒲公英、瓜蒌同用;脓出不畅配金银花、天花粉同用。

4. 用于带下过多。属寒湿带下,与鹿角霜、白术、炮姜等配伍;属湿热带下,配伍车前子、黄柏等。医学 教育网原创?

【中医内科学】治疗咳嗽,除以治肺为主外,还应注意治( )

A.肝、脾、肾

B.心、肝、肾

C.心、脾、肾

D.心、肝、脾

E.肝、胃、肾

学员提问:老师,咳嗽与脾与肾有关可以理解,与肝有关怎么理解?

答案与解析:本题答案为A。

咳嗽根据病因分内伤和外感两大类。内伤咳嗽的病因有肺虚、痰邪蕴肺、肝火犯肺、肾脏亏虚。

咳嗽与肝关系密切,因肝脉布胁肋,上注于肺,肝气升发,肺气肃降,相互制约,相互协调,则人体气机升降正常。若情志抑郁,肝失条达,气郁化火,火气循经上逆犯肺,肺失肃降,则致咳嗽,也称为“木火刑金”。

所以咳嗽的病位主要在肺,于肝、脾、肾关系最为密切。

【中医妇科学】学员提问:请问老师,如何治疗崩漏?

答案与解析:

妇女不在行经期间阴道突然大量出血,或淋漓下血不断者,称为“崩漏”,前者称为“崩中”,后者称为“漏下”。若经期延长达2周以上者,应届崩漏范畴,称为“经崩”或“经漏”。

一般突然出血,来势急,血量多的叫崩;淋漓下血,来势缓,血量少的叫漏。崩与漏的出血情况虽不相同,但其发病机理是一致的,而且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常相互转化,如血崩日久,气血耗伤,可变成漏,久漏不止,病势日进,也能成崩,所以临床上常常崩漏并称。

崩漏以无周期性的阴道出血为辨证要点,临证时结合出血的量、色、质变化和全身证候辨明寒、热、虚、实。治疗应根据病情的缓急轻重、出血的久暂,采用“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灵活运用塞流、澄源、复旧三法。

塞流即是止血。崩漏以失血为主,止血乃是治疗本病的当务之急。具体运用止血方法时,还要注意崩与漏的不同点。治崩宜固摄升提,不宜辛温行血,以免失血过多导致阴竭阳脱;治漏宜养血行气,不可偏于固涩,以免血止成瘀。塞流之药可酌用十灰散、云南白药、紫地宁血散等。

澄源即是求因治本。崩漏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针对引起崩漏的具体原因,采用补肾、健脾、清热、理气、化瘀等法,使崩漏得到根本上的治疗。塞流、澄源两法常常是同步进行的。

复旧即是调理善后。崩漏在血止之后,应理脾益肾以善其后。历代诸家都认为崩漏之后应调理脾胃,化生气血,使之康复。近代研究指出,补益肾气,重建月经周期,才能使崩漏得到彻底的治疗。“经水出诸肾”,肾气盛,月事才能以时下,对青春期、育龄期的虚证患者,补肾调经则更为重要。当然复旧也需兼顾澄源。

总之,塞流、澄源、复旧有分别,又有内在联系,必须结合具体病情灵活运用。

医学教育网校(www.mod66.com)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学习平台
置顶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