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虚邪陷,寒热错杂而脘痞呕逆者,治宜选用()
A.理中丸
B.旋覆代赭汤
C.半夏泻心汤
D.吴茱萸汤
E.大柴胡汤
答案与解析:半夏泻心汤
【功用】 寒热平调,消痞散结。
【主治】 寒热错杂之痞证。心下痞,但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鸡下利,舌苔腻而微黄。(本方常用于急慢性胃肠炎、慢性结肠炎、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等属中气虚弱,寒热互结者。)
答案选择C。
2、妇女产后、经后身痛等属于气虚血滞者,宜选用何方治疗()
A.归脾汤
B.炙甘草汤
C.补阳还五汤
D.当归补血汤
E.黄芪桂枝五物汤
答案与解析:经后身痛等属于气虚血滞,由于营卫气血不足,已不能濡养肌肤,加上风寒入侵血脉,使血行涩滞,运行不畅,肌肤变得麻木不仁。黄芪桂枝五物汤中黄芪益气实卫;桂枝温经通阳;白芍和营养血;黄芪、桂枝相伍补气通阳;生姜、大枣合用既可调营卫,又可健脾和中,重用生姜可助桂枝以散风寒通血脉。全方配伍起来,既可温养卫气营血以扶正,又可散风寒、通血脉,祛除邪气,则身痛自除。
3、患者敬某,女,58岁。症见心下痞满,恶食懒倦,肢体乏力,大便不调,苔腻微黄,脉滑缓。治宜选用( )
A.枳实消痞丸
B.保和丸
C.半夏泻心汤
D.健脾丸
E.枳实导滞丸
答案与解析:枳实消痞丸是治疗由于脾虚气滞,寒热互结证,半夏泻心汤同有"心下痞",痞塞不通,上下不能交泰之谓,今中气虚弱,寒热互结,遂成痞证。但枳实消痞丸方中有健脾益气的四君子汤,以行气、清热、苦降为主,宜用于实多虚少,热重寒轻,而半夏泻心汤无行气之功,从"心下痞"症候表现是相同的,不同的是侧重点不同,病机不同,而此题符合枳实消痞丸证治特点。
4、患者初某,倦怠懒言,形体消瘦,面色萎黄,食少呕吐,大便时泻时结,胸脘胀满,时有低热,舌质淡红,苔白微腻,脉虚缓。治宜选用( )
A.炙甘草汤
B.参苓白术散
C.黄芪建中汤
D.补中益气汤
E.香砂六君子汤
答案与解析:患者表现为倦怠懒言,形体消瘦,面色萎黄,食少呕吐,大便时泻时结,胸脘胀满,时有低热,舌质淡红,苔白微腻,脉虚缓,辩证为脾气虚,气虚发热,应选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汤
【主治】
1.脾胃气虚证。饮食减少,体倦肢软,少气懒言,面色白,大便稀溏,脉大而虚软。
2.气虚下陷证。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等,气短乏力,舌淡,脉虚者。
3.气虚发热证。身热,自汗,渴喜热饮,气短乏力,舌淡,脉虚大无力。
【功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原文:《脾胃论》说:"内伤脾胃,乃伤其气;外感风寒,乃伤其形。伤其外为有余,有余者泻之;伤其内为不足,不足者补之。内伤不足之病,苟误认作外感有余之病而反泻之,则虚其虚也。"惟以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
5、患者郝某,男,36岁。呕血,血色黯红,口于咽燥,舌红,脉数。治宜选用( )
A.十灰散
B.咳血方
C.黄土汤
D.槐花散
E.小蓟饮子
答案与解析:
十灰散
组成:大蓟、小蓟、荷叶、侧柏叶、茅根、茜草、栀子、大黄、牡丹皮、棕榈皮。
功用:凉血止血,清热降火。用于血热妄行之呕血、吐血、咯血、衄血、崩漏等各种内出血,但以咯血、衄血更为适宜。
咳血方
主治:肝火犯肺之咳血证。咳嗽痰稠带血,咯吐不爽,心烦易怒,胸胁作痛,咽干口苦,颊赤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数。患者为热盛迫血妄行,选十灰散较适宜。
答案选A。
6、葛根芩连汤适应的病证是( )
A.脾虚泄泻
B.湿热痢疾
C.协热下利
D.热毒血痢
E.暑湿吐泻
答案与解析:“协热下利”这个名词是在《伤寒论》中出现的,也可以说是一种虚实夹杂的疾病。其中的"下利"就是泄泻,也就是平常的拉肚子。而“协”则有“夹”、“兼”的意思,也就是说兼有表热的泄泻。
而针对它的方药是有两种的,一是葛根芩连汤,另一个就是桂枝人参汤。这两个方药的病机是不同的,但都统称为“协热下利”,前者是由于机体内部有热才导致下利,而且还有一些表热证。而后者则是由于机体内部有寒而导致下利,同样,它也是有表热证的。
7、羚角钩藤汤的功用是( )
A.平肝息风,清热活血
B.镇肝息风,滋阴潜阳
C.凉肝息风,增液舒筋
D.息风止痉,补益肝肾
E.息风止痉,活血止痛
答案与解析:
羚角钩藤汤
〖主治〗 肝热生风证。高热不退,烦闷躁扰,手足抽搐,发为痉厥,甚则神昏,舌绛而干,或舌焦起刺,脉弦而数。
〖功用〗 凉肝熄风,增液舒筋。
〖运用〗
1.本方主治肝经热盛动风病证。以高热,手足抽搐,脉弦数为证治要点。若热病后期,阴虚风动,而病属虚风者,不宜应用。
2.若热邪内闭,神志昏迷者,配合紫雪、安宫牛黄丸等清热开窍之剂同用。
3.妊娠子痫、流行性乙型脑炎以及高血压病引起的头痛、眩晕、抽搐等属肝经热盛者,均可应用。
8、痉证日久,阴血不足,气虚血滞,瘀血阻络,可选用( )
A.身痛逐瘀汤
B.补中益气汤
C.河车大造丸
D.一贯煎
E.补阳还五汤
答案与解析:答案选择E.
身痛逐瘀汤
【功用】活血祛瘀,祛风除湿,通痹止痛。
【主治】瘀血挟风湿,经络痹阻,肩痛、臂痛、腰腿痛,或周身疼痛,经久不愈者。身痛逐瘀汤偏于活血止痛,不适宜用于阴血不足,气虚血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