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的组成原则与基本结构

方剂是由药物组成的,是在辨证立法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药物组合成方。药物的功用各有所长,也各有所偏,通过合理的配伍,增强或改变其原有的功用,调其偏性,制其毒性,消除或减缓其对人体的不利因素,使各具特性的药物发挥综合作用,所谓“药有个性之专长,方有合群之妙用”,即是此意。
方剂的组成不是药物随意的堆砌,主观的选择,而是必须遵循严格的原则来组合。中医将方剂的组成原则归纳为“君、臣、佐、使”,借以说明方剂的组织形式,和各药之间的主次关系。组方原则最早源于《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说:“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又说:“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一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元代李杲在《脾胃论》中再次申明:“君药分量最多,臣药次之,使药又次之。不可令臣过于君,君臣有序,相与宣摄,则可以御邪除病矣。”根据历代医家的论述,方剂组方原则如下:
君药:即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是方剂组成中不可缺少的主药, 药力居方中之首。如麻黄汤中的麻黄,发汗解表为主要治疗作用,宣肺止咳为间接治疗作用。
臣药:臣药有两种意义。(1)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2)针对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如麻黄汤中的桂枝,辅助君药麻黄发汗解表的作用。为臣药。
佐药:佐药有三种意义。(1)佐助药,即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症状的药物;(2)佐制药,即作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能制药君、臣药峻烈之性的药物;(3)反佐药,即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如麻黄汤中的杏仁,配合麻黄宣肺止咳为间接治疗作用。为佐助药。

使药:使药有两种意义。(1)引经药,即能引方中诸药至病所的药物;(2)调和药,即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如麻黄汤中的甘草,起调和作用为使药。在方中不是最需要的,但加之以后可使方剂更加完善,如桂枝汤服后啜粥
综上所述,可知除君药外,臣、佐、使药都各具二种以上意义。在遣药组方时并没有一定的程式,既不是每一种意义的臣、佐、使药都具备,也不是每药只司一职。但是,每一方中必有君药,君药的药味较少,而且不论何药在作为君药时其用量比作为臣、佐、使药应用时要大。这是一种情况下组方的原则。至于有些药味繁多的方剂,但按其方药作用归类,分清主次便可。

学习平台
置顶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