疳证概述
《小儿药证直诀》:“疳皆脾胃病,亡津液之所作也。”或因乳食失调,甘肥无节所致。本证病变的关键在脾胃。多见于营养不良或慢性消化不良和小儿结核病、寄生虫病及其他慢性传染病的损害。病因复杂,名目繁多。较常见的,如以五脏分类及病因病理命名的有心疳、肝疳、脾疳、肺疳、肾疳、疳痨、蛔疳等。以症状命名的有疳热、疳渴、疳泻、疳痢、疳肿胀、疳黄等;以病变部位命名的有脑疳、眼疳、口疳、牙疳、脊疳、鼻疳等。 本病多见于西医学的营养障碍性慢性疾病。
疳证病因病机
本病多由乳食无度,饮食不节,壅滞中焦,损伤脾胃,不能消磨水谷而形成积滞,导致乳食精微无从运化,脏腑肢体失养,身体日渐羸瘦,气阴耗损而成疳证。饮食不洁,感染虫疾而耗夺乳食精微,气血受戟,不能濡养脏腑筋肉,日久成疳。本病病理变化主要在脾胃虚弱,运化失调。本证形成后, 日久不愈,又可变生他证。本病的病位在脾胃,病性有虚有实。
1.喂养不当
包括喂养方法不当和营养供给不足。小儿“乳贵有时,食贵有节”,喂养宜定时、定量和适合乳幼儿易于消化吸收的食物。若乳食无度,或恣食肥甘生冷,或零食、偏食等,都可使积滞成疳,即所谓“积为疳之母”,“无积不成疳”,此谓大过而致疳者;另则是营养供给不足所致,往往由于母乳不足,或未能及时添加辅食,或突然断乳,小儿不习惯饮食,而进食过少。人工喂养的小儿,单纯采用米糊喂养,缺乏足够的蛋白质、脂肪等。
2.疾病的影响
长期吐泻、慢性痢疾、结核病、寄生虫病等,机体对营养不能充分吸收利用和慢性消耗,亦可成疳。古人把由于寄生虫病(主要是肠寄生虫病)所致的疳证,称为虫疳,并认为虽是其他原因所致的疳证,每多兼患虫证,所以治疳方药中,每多配伍驱虫之品,即是此理。急性传染病和某些外科病证手术之后,失于饮食调理,也可成疳。
其次,早产婴儿或先天性畸形如兔唇、腭裂、幽门肥大性狭窄等,因进食困难,而致营养缺乏,亦可致本病。
小儿脾胃脆弱,加之上述原因,伤损脾胃,致使胃伤则纳少,脾伤则不运,气血津液无以资生,精微无从运化以濡养五脏、四肢百骸、筋肉、皮毛,则肤色无华,毛发枯槁,形体羸瘦,头大颈细,腹大青筋,神呆困倦。如因积滞日久,变生积热,热久伤阴,酿成津液干涸。阴虚内热,其证多见午后潮热、掌心热、烦躁、口渴等。脾虚不运,水谷化生湿热,其证每多兼见小便黄浊或如米泔。本病如日久失治,则可导致鸡胸、龟背、五迟、五软、搐搦、眼疳等证。由于气血虚衰,不能抵御外邪,易于感染,滋生他病,最易并发急性传染病和小儿肺炎。
疳证中医辨证治疗
[证见] 面黄肌瘦,毛发稀疏,烦躁口渴,乳食减少,或多吃善饥,或食则呕吐,腹满拒按,大便干结,或溏泄臭秽,小便黄浊,或午后潮热。舌苔厚腻,脉象滑数,指纹紫滞。
[治法] 消积理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