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助理医师复习资料:疳证中医治疗方药和针灸治疗

1、 主方:消疳理脾汤(吴谦《医宗金鉴》)加减 处方:神曲6克,麦芽12克,槟榔10克,陈皮3克,独脚金12克,山

楂10克,鸡内金6克,胡黄连6克,使君子10克,甘草3克。水煎服,每日1剂。

若积滞甚者,加三棱6克、莪术6克。若积滞化热者,加黄连6克。

脾虚者,加党参12克,白术10克。

2、 中成药

⑴ 肥儿丸,口服,每次1~2丸,每日1~2次。3岁以内小儿酌减。

空腹服。

⑵ 消积健儿片,口服,每次4片,每日2次。

⑶ 保儿安冲剂,冲服,每次5~10克,每日2次。3岁以内小儿酌减。

3、单方验方

⑴ 疳积散

处方:鸡内金30克,神曲、麦芽、山楂各100克,研成细末。每次

1.5~3克,糖水调服,每日3次。

⑵ 蟾蜍散(江育仁等《中医儿科学》)

处方:蟾蜍去内脏,焙干研末,每次1.5~3克,糖水调服,每日3次。

脾气虚弱

【辨证】形体枯瘦,面黄发枯,精神萎靡,纳呆厌食,食而不化,脘腹膨胀,或有低热,或四肢不温,便溏不化。舌淡苔白腻,脉濡细滑,指纹淡紫。

【治法】健脾消积。

【方药】

1、 主方:启脾散(张秉成《成方便读》)加减

处方:党参12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莲子12克,山楂10克,麦

芽12克,五谷虫6克,陈皮3克,砂仁3克(后下),炙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

若气弱少力,加黄芪15克。肢冷者,加熟附子6克、肉桂3克(焗)。便泄不止者,加肉豆蔻6克。

2、 中成药

⑴ 启脾丸,口服,每次1丸,每日2~3次。3岁以内小儿用量酌减。

⑵ 扶脾散,口服,每次15~30克,每日2次。3岁以内小儿用量酌

减。

⑶ 肥儿糖浆,口服,每次5~10毫升,每日3次。

3、 单方验方:三仙四君汤(参见“积滞”脾虚夹积型)

气血两虚

【辨证】 骨瘦如柴,面色苍白,神疲乏力,睡卧露睛,啼哭无力,腹陷如舟,纳呆便溏。唇舌色淡,脉细无力,指纹淡。

【治法】补益气血。

【方药】

1、 主方:八珍汤(薛己《正体类要》)加减

处方:党参15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熟地黄10克,白芍6克,

当归6克,黄芪12克,陈皮3克,炙甘草6克,川芎6克。水煎服,每日1剂。若脾阳偏虚者,加炮姜6克、熟附子6克。或胃阴不足者,加石斛10克、乌梅6克。

2、 中成药

⑴ 十全大补丸,口服,大蜜丸每次1/2丸,水蜜丸每次3克,每日

2~3次,饭前温开水送服。

⑵ 八珍丸,口服,大蜜丸每次1/2丸,水蜜丸每次3克,每日2次,

空腹温开水送服。

3、 单方验方:健脾补血汤(蔡化理《中西医结合儿科试用新方》)

处方:党参、焦三仙、仙灵脾各15克,白术、茯苓、熟地黄各9克,

丹参18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小儿药量酌减。

针灸治疗

【辨证】主症 精神疲惫,形体羸瘦,面色萎黄,毛发稀疏干枯。兼见便溏,完谷不化,四肢不温,唇舌色淡,脉细无力者,为脾胃虚弱;嗜食无度或喜食异物,脘腹胀大,时有腹痛,睡中磨牙,舌淡,脉细弦者,属虫毒为患。

【治疗】

1.基本治疗

治法 健脾益胃,化滞消疳。以足阳明经穴、胃之募穴及奇穴为主。

主穴 中脘 足三里 四缝

配穴 食积者,加下脘、璇玑、腹结;虫积者,加天枢、百虫窝;重症疳积者;加神阙、气海、肺俞、膏肓、肾俞。

操作 中脘用毫针平补平泻法,足三里用补法;四缝严格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出针后轻轻挤出液体,并用消毒干棉球擦干。对婴幼儿可采取速刺不留针。配穴按虚补实泻法操作,重症疳积之配穴用灸法。

方义 脾胃乃后天之本,若脾胃功能旺盛,则生化之源可复。胃之募穴、腑之会穴中脘,可和胃理肠。足三里扶土而补中气。四缝为奇穴,是治疗疳积的经验穴。

2.其他治疗

(1)皮肤针法 选夹脊穴(第7~17椎)、脾俞、胃俞。从上而下轻轻叩刺,每次叩打 10~20分钟,隔日治疗1次。

(2)捏脊法 部位为脊柱及其两侧,使患儿俯卧,裸露背部。从长强穴向上,用手指捏起皮肤,一捏一放,交替向上,一般至大椎穴为1遍。3遍后再从白环俞沿脊柱两侧1.5寸处捏起,自下向上,随捏随放,至大杼穴,反复3遍,每日1次。

(3)割脂法 选鱼际,作局部麻醉后,作纵切口约4厘米长,用止血钳插入切口,作局部按摩,如出现得气感则疗效较好,然后取少量脂肪,用酒精棉球压迫防止出血,然后作外科包扎。

(4)穴位敷贴法 选内关、神阙。用桃仁、杏仁、山栀等份研成粉末,加冰片、樟脑少许,研末拌匀备用。取药末15-20克,用鸡蛋清调匀敷于穴位上,24小时去除。

学习平台
置顶
关闭